南宋慧开禅师无门和尚

标签:
文化 |
分类: 历史与人文 |
蒙曼品诗词,最早于她谈宋代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有特色开始。于是才关注这位女老师。后来在合肥某书店见了一本她的书,就是“品最美唐诗四时之诗”。
说实在的,我喜欢记叙文,不喜欢诗词,但是在视频上见过蒙曼品讲宋词,觉得很有味道,如今看她的唐诗《四时之诗》,居然也有了一种享受的感觉。在她品读中,由浅入深,旁征博引,意趣盎然,获益匪浅。尤其她对李白的四首《子夜吴歌》评读和分析,让我本来就喜欢的春夏秋冬四歌,更加深了对李白《子夜吴歌》的深度理解。她在《子夜吴歌·冬歌》品赏中,无意引出了一位无门慧开禅师的一首“四季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与我正准备写一篇桃花潭的小文非常切合,淡写桃花潭的春夏秋,着重写冬季的桃花潭。因为春夏秋的桃花潭应该被人写烂了,而冬季则写的不多。
从品李白的《四季·子夜吴歌》到慧开的“四季诗”,本来没有本质关系,然而内容和形式上却都涉及到四季。李白的四季歌写了史上四种妇女的生存状态,而慧开则从闲静世外高人角度禅释处世心情。
慧开禅师的诗很多是关乎空门与淡泊的。常听说出家是遁入空门。可是无门与空门在佛教中有何区别?慧开和尚为何叫无门?慧开禅师在佛教史上又是怎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呢?带着这个问题,经百度,简单得知慧开禅师无门和尚的一些轶事,对于了解中国宋代佛教,有意义。而且,因为孤峰西山庵也是宋代宝庆年间的古寺庙,所以有兴趣探讨。
世称慧开禅师(1183~1260),南宋(1127——1279)临济宗杨岐派得道高僧。杭州钱塘人,俗姓梁,字无门,世称无门慧开。生於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由于慧开禅师潜心苦参以“无”字话头而开悟,且特别着重“无”字法门,每天对“无”苦苦参究,故被世人称之为无门和尚。
他幼年入道,广习经论;年长,于南峰石室独居禅思,积年六载,忽有省悟,乃出礼谒诸山尊宿,曾得法于江苏万寿寺月林师观禅师座下。嘉定十一年(1218),开法于安吉报国寺,次迁隆兴天宁寺、黄龙翠岩寺、苏州开元寺、灵岩寺、镇江焦山寺、金陵保宁寺等刹。绍定二年(1229)为皇帝祝寿而编撰无门关一卷,该书系精选诸禅录之著名公案四十八则,另加评唱与颂而成。理宗淳祐六年(1246),奉旨入杭州护国仁王寺。晚年居于西湖边,理宗曾诏至选德殿说法,为宫中祈雨得感应,遂敕赐金襕衣,及‘佛眼禅师’之号。师形枯神朗,绀发蓬松,常着弊垢之衣,众人奉其为开此道之先锋。景定元年(1260)入寂,世寿七十八。其《无门关》一书,迄今仍盛行于世。【续传灯录卷三十五、增集续传灯录卷二、五灯严统卷二十二、五灯全书卷五十三】。
史上关于无门禅师开悟有很多掌故。一日,慧开在法堂内经行,边走边参详“无”字话头。此时正夕阳西下、夜幕沉沉的寂寥,从遥遥的斋堂一头,传来一阵接一阵绵绵密密的鼓声,豁豁然如排山倒海一般,慧开胸中久远以来的疑团突然感觉被鼓声撞散,顿时消失,豁然而悟。于是慧开禅师心中一片光明,高唱偈颂:
青天白日一声雷,
大地群生眼豁开。
万家森罗齐稽首,
须弥勃跳舞三台。
这时他眼前恰似一派天淡云闲列长空,丽日高照大地春的开朗气象。慧开就此开悟。他的很多诗歌都富含禅理禅机,成为佛诗佳作,在禅门中代代相传。他的《饭熟已多时》便是其中的代表,诗云:只为分明极,翻令所得迟。早知灯是火,饭熟已多时。慧开禅师这种“日用是道”的思想,是继承前辈禅宗高僧的观点而形成。
日常生活中种种行为,皆为修行,皆成功德,皆是随缘度化。有一年,京城大旱,理宗请慧开禅师登坛祈雨,慧开禅师持咒祝祷之后,默然返回寺中,理宗急忙遣派内侍前来询问,祈雨的结果如何?禅师淡然回答说:“寂然不动,感而后通。”语音方毕,天空俄然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注下,解除了已久的大旱,立下大功德。理宗因此颁赐慧开禅师金襕法衣,勅封为佛眼禅师,以示褒扬。就佛家而言,佛眼就是佛,而佛就是佛眼,可见对慧开禅师的评价之高。
无门和尚将历代禅宗之公案斟选汇编,选择其中四十八则,纂集为脍炙人口之《无门关》一书,并自作序文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并且把赵州禅师“狗子无佛性”的公案列为第一则,深得六祖慧能大师“无念、无相、无性”的思想要旨。其第十九则诗偈琅琅上口,最为佛家弟子所爱颂的《颂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慧开禅师的《颂平常心是道》,描绘出了人生最好的姿态,那便是“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这首禅诗正是五十岁之后的人,最好的生活状态。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美景,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明月、冬有瑞雪,若没有杂念和欲望缠绕在心头,时常怀有一颗平常心,那么每一天都是幸福与快乐的日子。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境界?依《心经》俗家弟子修炼到菩提萨埵境界,则“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那么,何为“平常心”?
慧开的解释是,所谓“平常心”,心中不要有那么多的欲望,不要异想天开,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孩子吃饱后睡熟了一样,什么都不要想,无思无虑,不要怕,不要愁,不要渴盼。
因此《颂平常心是道》诗偈浅显而深奥,“平常心是道,本分事接人”。平常心尽管平平常常,但也有血有肉,道理极明而难为。春花、秋月、夏风、冬雪,本为平常气候变化之自然,而有不同心境,就会有迥然不同之感受。就是告诉众生要有一颗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
诗词释义:春天有百花,夏天有凉风,秋天有明月,冬天有瑞雪,但最重要的还是一个人心上没有那些人世间的俗事(功名利禄等等),可以开开心心地欣赏这美景,这才是好季节。反过来说,若一个人的心被功名利禄所累,便纵有那么多美景,也是看不到的。
还有若无“闲事”之时,春花令人愉悦,秋月令人神怡,夏风令人清凉,冬雪令人神朗。反之,若为“闲事”困扰,愉悦、神怡、清凉、神朗都将化为无尽之忧愁。正所谓“芭蕉叶上无愁雨,只是听时人断肠。”若能抛却“闲事”之扰,何患再有忧愁!“无”不是“有无”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也不是“虚无”的“无”。无字也是如此。无是大智慧,是无漏慧,是禅的最高境界,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生活的最高境界?心地清净,没有烦恼、忧愁,就会自在快乐。
若无闲事之“若”,实为假设;若无闲事之“无”,极为难得。无闲事之扰,乃“无为、无争、知足”等等之汇合。饥来食,困则眠,热取凉,寒向火。平常心即自自然然,一无造作,了无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它的字与意境很美,虽然世人都晓平常心好,却惟有“成败、贫富、荣辱”诸多忘不了之“苦”。若无闲事之平常心,实为人所追求极高之境界。事事平常,并非平常;平常之心,实不平常。
“无”可以用眼神来交流,但是无法用语言来交流。因为语言说出来的都是有,说出来的都不是无。在修行的过程中,“无”是一种方法,叫做参“无”字公案。在参这个公案的时候,你要把一切的一切都扫荡干净,空诸所有。当我们把一切二元对立的东西从思想里扫荡干净了,这个时候,你是一法不立、一念不生的。可惜,我们绝大多数人最多不会超过五分钟就有第二念。最短不到一分钟就有第二念,甚至顶多保持一念、二念、三念、四念,就有妄念穿插进来。慧开禅师晚年,倦于槌拂,于西湖边卓庵隐居。虽然如是,前来参学者犹众。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慧海禅师开示说:“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因此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四月命工匠砌塔,八日塔龛砌成,禅师自撰龛语道:“地水火风,梦幻泡影,七十八年,一弹指顷。”书偈毕,跏趺而逝。
无门慧开禅师活了七十八岁,严格按现在的周岁说是七十七岁。在那个年代属于高寿了。所以无门禅师还是空门禅师,依我之见,其实是一个意思。后来有一个很意思的门联叫:空门无门不用关。是出之寺庙还是尼庵无关紧要,出联者,是先有下联求上联。
于是出联者广征上联,结果出了很多上联,对仗也工整。仅摘三联如下:
行善心善勿做恶,
空门无门不用关。
净地已净何须扫,
空门无门不用关。
宦海如海何须渡?
空门无门不用关
……
我觉得最能切题的是,“宦海如海何须渡?”。此联中“宦海沉浮”是人生入世最大的挂碍,中国封建社会,科举之事,学而优则仕,很是不“等闲”事,其实认真较真起来,慧开和尚的说的“闲事”真不闲。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于是,无门慧开和尚或空门慧开和尚,对于我们芸芸丛生,又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