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田朱氏与溪头胡氏的联姻——兼谈朱仪一门忠节

(2018-07-25 11:24:57)
分类: 文化及漫谈

 http://s10/mw690/004hBh7czy7mpzksUOJ69&690 ·红杜鹃开放在泾县       http://s14/mw690/004hBh7czy7miVCnvKlbd&690

·黄田朱仪故乡远眺
            
                 
                   
http://s14/mw690/004hBh7czy7mlWVdsqV1d&690
·山上杜鹃红
     
                    黄田朱氏与溪头胡氏联姻

                                      ——兼谈朱仪一门忠节

 

                                                    ·朱东辉

    每每经过榔桥镇溪头村,总可以见到巍峨的。我们也总是在网络看见鲜红的杜鹃花,最红也最吸人眼球。的杜鹃为什么那样红?还是有其深厚的渊源?

   被著名学者朱称为泾县的祖山。由此,想起黄兖山凤子河畔的黄田。而黄田朱氏一门,从明末清初忠节之士朱仪始,黄田朱氏逐渐成为泾县史上最具名望的世家大族之一。

    走进黄田,不能不被其昔日辉煌而惊叹。穿过历史的天空,我仿佛看见了史上名人朱珔、朱理、朱尝、朱鸿度、朱幼鸿等明清著名黄田人物,他们的音容笑貌依然那么灿烂,而近现代的朱侠骨、朱永睿、朱思慧也是星光耀眼。

http://s13/mw690/004hBh7czy7miYW5Z7K4c&690
·探访朱仪故乡,由榔桥镇资深文史专家王黎明生生全程陪同,并介绍。  
http://s6/mw690/004hBh7czy7miYVJfjD25&690

http://s14/mw690/004hBh7czy7miYVSxuBcd&690

http://s12/mw690/004hBh7czy7miYVRTuz2b&690
·远眺古村落 http://s3/mw690/004hBh7czy7miZ79X8ef2&690

·村落古迹    

  

   泾县黄田从宋朝以降为张香都。黄田望族朱氏绝大部分繁衍生长在张香都,为泾县史上一大名都,是勿用质疑的。不过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还有一个胡氏,溪头胡氏。溪头都胡氏我们依然不能忘却。明清时期,朱胡两大名门望族,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他们的家族之间的联姻就如巍巍的黄山脉,绵绵不绝。家与家户与户之间的关系紧密,可以说须臾不可分

 http://s13/mw690/004hBh7czy7miXPzG205c&690
·黄田《张香都朱氏续修支谱》
http://s11/mw690/004hBh7czy7miXQtr8Cfa&690
·谱中朱氏男儿娶胡氏女子记载,比比皆是
http://s14/mw690/004hBh7czy7mq1sg4Whcd&690
·朱薇公娶洪氏,生女福姑嫁溪头胡世墉(江西吉水知县)祥见下图。
http://s15/mw690/004hBh7czy7miXON0vQ6e&690
·溪头都胡世墉(家谱作镛)为乾隆五十九年(1794)乡试第六名中举,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他与朱同科中举,然而朱于嘉庆七年(1802)[复试第一名]中进士,比胡世墉提前九年进士及第。 

    

    当我们翻开溪头胡氏家谱与黄田朱氏族谱,你会发现,朱胡联姻有多么长的历史渊源,朱胡传统通婚,似成历制。或者可以这么说,朱胡联姻时间有多长,朱胡两族就有多么兴旺的历史长河,也就有多么深厚的情感渊源。本人曾从清嘉庆志推测,张香都朱氏与溪头都胡氏两族交往的渊源,起源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

    因为,那一年张香都朱理与溪头都的胡先声、胡先报三人乡试同考,并且同中举 

    朱理乾隆五十二年(1787)以殿试第四传胪,获翰林院编修,六年后乾隆五十九年(1794)任山西正主考,及次年会试同考官,因科考国家主考官显耀身份,使胡朱两族逐渐走进。我一直认为,张香都朱氏与溪头都胡氏均名门望族,朱胡联姻,门当户对

    其实翻开嘉庆《泾县志》两族望族之间,姻缘早有渊源。从张香都家谱朱珔修《泾川张香都朱氏续修支谱》记载:与朱理同乡试的胡先抱,他的女儿就嫁给了朱氏后裔朱菁。还有,朱薇之长女朱福嫁给溪头都胡世镛胡世镛任江西吉水县知县。胡世墉(朱氏家谱作镛)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乡试第六名中举,与朱同科乡试。胡嘉庆十六年进士,

    朱胡两家明代以前就互有来往泾县最高峰山,被朱珔称为泾县的祖山。此山北肩挑着溪头都胡氏,南边担着张香都朱氏头。

    其实人才济济的胡氏应该在黄田朱氏成名之前,朱胡两族早已是缔结秦晋之好。随着后来两族之间互相比肩而读,同科而搏,屡屡得中,官宦之家,门当户对之联姻,姑舅表亲互嫁互娶几近惯例。这种族与族的联姻联盟一直延续到近当代,可谓源远流长。

   当然我朱、胡两门旺族联姻的追溯兴趣,是起源一个史上的忠节之士——朱仪全家为国殉节的故事

是朱仪与其妻胡氏门忠烈的往事。

朱仪,泾县张香都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及他的妻子胡氏(无名)一门为保四川嘉定百姓一方百姓平安,抗击张献忠大军,最后大义凛然,壮烈牺牲。

    如今的泾县还有多少知道,史上黄田朱家还有一位忠节之士?    

    这样一位泾县史上名人一家生死是个迷。当我翻开《泾县志》《宁国府志》,以及现代的民间故事,说的不痛不痒,没有进一步让我们有更深的体会或更深的思索。现摘录嘉庆年两部志书,一部宁国府志,一部泾县志。两部志书都说到了朱仪全家为了率领四川嘉定州百姓抵抗农民军张献忠的大军,如何在敌我力量悬殊下,杀身成仁的壮举。

    嘉庆《宁国府志》第二十六·人物志·忠节章,这样介绍朱仪:“朱仪,字象先,崇祯丙子举人。知嘉定州,行取入京,会流寇张献忠拥众入川。或劝之去,仪曰:‘事变到此,我去,谁与保障?’遂率众固守。已而,贼大至,城陷,不屈,阖门遇害。城陷后,全家在府中的悲壮情景:见《宁国府志》第三十四·人物志·节妇三:嘉定州知州朱仪妻胡氏,仪死,张献忠之难,将死,胡请先死,以簪刺喉绝。”

   该志第三十四·人物志·节妇三。“嘉定州知州朱仪妻胡氏,仪死张献忠之难,将死,胡请先死,以簪刺喉绝。”朱仪之妻死更具悲情色彩。

    嘉庆《泾县志》卷十七·人物·忠节。也这样地记载朱仪:字象先,倜傥有大志。崇祯丙子举人。由庚辰特用任嘉定知州。以政最,行取将入京。会流寇张献忠拥众入川,士民汹汹,或劝之去。仪曰:“事变至此,我去,谁与保障?”遂率众为固守计。已而贼兵大至围州,城陷,不屈,阖门遇害。妻胡氏,见“烈女传”。

该志卷二十一,烈女·烈妇:“胡氏,嘉定知州朱仪妻,仪将死,胡请先,因以簪刺喉绝。”

    府县二志在记叙时间上间隔仅三年左右,而且府、县主纂者都是阳湖人士洪亮吉先生。作为志书,惜墨如金,而且古人载史更是简练,只要能将事情说清,几乎不关乎情感色彩,现代人喜欢描写详细,如何吸引眼球。尤其那些当代煽情剧目,加上一些小鲜肉的噱头,加上美女深情横波目,化做流泪泉,引来粉丝,大把同情泪收视率呼呼飙升,煽情大获成功。

    然而古人的叙述就是简而又简。相对而言《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九·忠义三,在介绍明朝官员殉国事迹中,较为详细地介绍朱仪夫妇阖家如何悲壮就义。当张献忠之大军围困四川嘉定,朱仪在即将赴京任职之际,毅然留下来保卫嘉定百姓,这时他已经将自己的生死与嘉定百姓紧紧捆绑在一起了。

   嘉定知州朱仪誓守,贼蚁附攻之;束蒿灌脂以投,贼多縻死。城陷复完者再;贼怒,攻益急,食与矢皆尽。仪谓其子:大义无过君亲,不可屈也!其妻胡氏奋然曰:臣死,忠也;子死,孝也。吾独不能死节乎?举簪自刺其喉死。仪朝服,北面拜,及命锡自焚死。

    列传相对描写的朱府一门,形象与故事生动感人多了。敌人如蚂蚁一样攻城,在朱仪的指挥下,他们用砍来的草蒿灌上油脂投向敌阵,可能用了油脂点投掷,敌兵裂伤惨重。就是城池陷落了,他们堵上依然顽强抵抗。直到弹尽粮绝,拒不投降。再笔锋一转,到了朱宅府内。一家人面对城陷,朱仪当然明白,他们反抗敌军的后果。他们越是反抗,城破后作为守城主帅下场,越悲惨。

    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大丈夫便充分展现。朱仪在殉节前,对儿子命锡说,“大义无过君北,不可屈也!”而朱仪之妻溪头都胡氏,这位深爱丈夫的妻子,眼见丈夫伤重再无生的希望时,岂能独活?再说就是她能活下来,等待她的就是一群野兽般的敌军。因为张献忠的部队,已经是一批完全被战争狂人驯服的机器,但是兽性不改。在那个落后冷兵器时代,农民意识的局限,都知道农民军攻城掠地后,城池内百姓是如何的生灵涂炭。尤其妇女,多少妇女被凌辱后难逃被杀,被剖腹的命运。她太清楚了。于是这个女人唯一的是早早追丈夫一道,如霸王别姬般,摘下锋利头簪刺喉而亡。我们无法相像朱仪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妻子胡氏,那细嫩的咽喉被尖锐锋利的头簪子穿透喉管的瞬间,热血四溅的场景。那时那悲怆的心一定在呐喊,在泣这可是将一身交给了他的爱人。是他用何等的热闹,何等隆重的花轿从黄子山北边,吹吹打打将一位美少女娶进了张香都的朱门。

    但是作为大丈夫朱仪还有未完成的仪式,他要很体面地赴死,他穿好朝服,整理好衣冠,向北边京城方向,拜了又拜,这是他对朝庭尽忠的最后礼节然后命令儿子命锡,二从容自焚。一代忠节之士走完了他既荣耀又悲壮的一

    这段往事,真的很惨烈很血腥很悲壮。

    有时我想,如果此事发生在当代。时下为官者的结局一定会另一番景象:朝庭明明已经来了调令,他本来是可以顺理成章地,堂而皇之地离开这个即将被攻破嘉定城明眼人一看这个阵势明摆着就是贼兵势大,与强敌争勇,只能是以卵击石,必然是横遭洗劫的命运

    这一趟浑水,朱仪本该勿需再趟,可是忠节之士朱仪则选择了死而无憾。因为诚信在朱仪心中的份量是如何沉重,百姓的生命在他心中是如何沉重,他还是将死留给了自己。

    当我在嘉庆《泾县志》卷三十二·词赋篇,拜读了朱仪《双岭》,终于对朱仪的人生志向与气节看出些许端倪,当他在生死危急关头能大义凛然,从容赴死,有了深层的理解。《双岭》诗曰:

        岭道双盘紫岫空,冲天拔地塞云中。

        长摇赤帝飞晴雪,偶控青龙拶晚风。

        树杪星辰全向北,山间鸟兽尽朝东。

        应教岩穴栖真隐,不愧千秋作赋雄。

    多么雄奇的一首诗作!从中不难看出,朱仪的情怀。我们读罢有没有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胸襟!

    当然生命对于每一个都是重要的,也只有一次。但是如何将生命的外延延伸,让生命的意义变得更大,却是我们应该沉思的。清朝康熙大帝在选人用人问题上有一个非常明晰的标准:“德为上,才次之。”是他取仕的一个要标准。因为他知道,一个人的德行,是一个人的立世之本,忠诚、诚实、负责、严谨,仁爱之心,一个人的高尚品德比学识才能更重要。因为才能可以培养,而德是要靠自身的修为,修养。朱仪的一生,是忠义的一生,是忠节的一生。无论他所殉节的对象是谁,是哪一个王朝,但效忠的是人民

    我时常头脑中,相像出这样一幅血肉满地的场景:胡氏那锋利玉簪刺进她细嫩咽喉的刹那,血溅朱府厅堂,她衣袂飘飘向丈夫的方向慢慢倒下去,往日那一对含情脉脉的眼睛,此刻蓄满了不甘与眷念的神情,朱仪则是痛苦的绝望。那神情仿佛是对爱妻说:夫人你安心地去,为夫我与孩儿随后就来陪你……

    这是一幅多么悲壮的场景!虽然时间过去了已经近四百年,但这伤心欲绝的情景剧一直在我们的眼前活灵活现,在脑海中盘旋

    我也似乎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朱仪后人朱珔说黄兖山是泾县的祖山,也明白了为什么黄兖山的杜鹃那么红!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