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耸壁寺——安徽泾县历史名胜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旅游及散记 |
嘉庆《泾县志》曾被晚清名臣张之洞称为典型方志。史书记载虽然简略,但见证了蓝山耸壁寺的历史悠久与不同凡响。
时间转到二十一世纪的蛇年正月,笔者全家又一次到此踏青游览。应该说,如全国一些大寺庙人群涌动、香烟燎绕不绝的寺庙比,这里显然是一座冷庙。即使与城西香客盈门的水西比,也比这里热闹多了。然而不知何因,我却对此寺情有独钟,多次专门拜谒。虽然近几年寺庙有了新的变化,比如老庙外面的空旷之地又建了一座崭新的宝殿,里面佛像还是原汁原味,没有塑金。据该寺留守的王居士介绍,蓝山寺现任主持又到外地化缘去了,不知何时能归。这是一位能留守的女居士,瘦瘦的,口齿伶俐,也热情。她说,化缘是为了给新庙众菩萨“飞金”。我问,不就是给菩萨涂上金身吗?她说,你们俗话是这么讲,我们佛家则用“飞金”一说,这是对菩萨的尊重。我又学到一句佛语,“飞金”——就是给菩萨镀金身。
耸壁寺,位于蓝山半山腰,距泾县城25公里;蓝山海拔580多米,新建的一条322省道公路就在寺边路过,交通方便,为敬香的香客进寺提供了极为便捷的通道。耸壁寺虽是一座历经一千多年的古刹,但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雄伟,也不如县城水西宝胜寺那样热闹。它隐藏在蓝山岭一簇簇高大的绿荫丛中,要不是外面箍了一道长长的涂有佛教特色的院墙,人们一定会误以为是山里普通民宅。因为寺庙建筑与皖南山区普通民居别无二样。人们在这里览春,用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来形容是非常贴切的,所以说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冷庙。
我们缓缓步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水泥路,因年久失修,水泥路面被两边参天的香樟树的树根拱得崎岖不平;香樟树下摆放着不少年代久远的柱基石,可能是寺庙的主持为了供游人小憩。香樟树在山风的吹拂下散发出温馨的清香,香气在寺院的空中弥漫,我抬头望着这些高大的香樟,深深地呼吸一口,让迷人而清新的香气缓缓进入体内,在脏腑间回旋,再慢慢地将体内浊气归集起来轻轻吐出,于是顿感神清气爽,妙不可言。http://s7/mw690/004hBh7czy7F8FBLD2S86&690
我取出相机,拉出长焦,从几个角度拍下寺庙以及高大的香樟。同时,又返回到外面从山门正面,通过正中部位,透过燃香的香炉拍下耸壁寺正门上的门匾“耸壁禅寺”,字体古朴凝重。而此时门前的大香炉却十分冷清,只有一柱全家福香在淡淡地萦绕,因为院内除了我们一行,不见第二批游人,于是我不自不觉为寺庙的冷寂又添怅然。
据说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有位明心僧人,曾来此云游,看到当时的寺庙一片荒凉,伤感不已,于是他立下宏愿,决心尽快恢复“耸壁禅林”道场,使古刹昔日的辉煌重现。为了生存,明心倡导“农禅并举”,自食其力,因此他身体力行,一边还替普通老百姓看病,广结善缘。他带领众弟子们,在蓝山周围开荒垦地,植树造林,重整寺院。当寺院刚有起色之际,不料遭遇文革动乱,寺庙横遭劫难,致使原先雄伟的大殿毁于一旦。明心大师极为痛心,在他的极力护持下,正殿未保,这才有了眼前这座庙宇。寺院的毁损,让明心更加坚定了弘扬佛法的信仰和决心。1984年,他应江西石城县如日山普照寺仁善和尚邀请,离开蓝山,外出弘扬佛法。江西石城如日山是石城县与宁都县的分界山。如今普照禅寺为全省14所重点开放寺院之一,也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寺院之一。那时明心大师已经有78岁高龄了。在普照寺他为众弟子讲《妙法莲花经》七个月。79岁时,明心又应九华山仁德大和尚邀请,为九华山僧侣讲经,同时被聘为九华山祗园寺首座和尚。祗园寺是大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初建于16世纪中期、明代嘉靖年间,至清代曾多次重修和增建 ,明心能在那里当首座,可见明心大师的佛道之宏大。明心84岁时,又应“九华三老”之一的慧心和尚之请,与宝慈、常勇修复“念佛禅院”,倡导禅净双修。后来他辗转云游至宣城,1991年12月5日世寿86岁高龄的明心在宣城小九华寺安然圆寂。如今其肉身仍供奉于小九华寺前7级石塔内。
如今耸壁寺之冷清,是否是明心大师所倡导的“农禅并举”、自食其力、自甘清贫的轮回写照?我仰望高大而茂密的香樟树,不禁感慨万千。
那些树干下厚重的基石,仿佛也在叙述着耸壁寺昔日殿内殿外青烟缭绕,昼夜不停的木鱼,以及众多善男信女虔诚膜拜时期的鼎盛与辉煌。
王居士告诉我,现在的大殿只是原来的偏殿。我发现殿内的房屋也是原先的木结构,既简洁又朴实。偏殿分为东西厢房,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这些佛像均立于中堂中央的玻璃柜中。供桌及拜垫亦十分简朴,而厢房里的红色鼓皮,随着时间的推移,色泽陈旧且暗淡,说明了耸壁寺的清苦。如果殿内不是供着三尊菩萨,给人的感觉就跟农家民居没有两样。看着这一切,我想能在这种环境清修,没有一股子虔诚慈善的修炼毅力是不可想象的。
看着外面新建的大殿,我询问王居士,主持何时回来?王居士答曰:不知,因为为新塑的菩萨“飞金”及其他开销很大,没有几十万怕拿不下来。我只有在内心祈祷主持能有所愿,将新大殿里面的菩萨飞好金,尽快恢复耸壁寺昔日之繁荣。也为我县的旅游增添一处即有文化内涵又有历史价值的新景点。
我们走出蓝山耸壁寺,仰望蓝山上的树木随着山风发出阵阵的涛声,俯眺山下的波光粼粼的青弋江,江水顺着山势如长蛇般蜿蜒而去,不觉油然一阵感叹,多么好的世外桃园啊,在这里可以远离世俗,能静化世人的魂灵。
耸壁寺原名“永安寺”,最早建于南北朝,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白曾到蓝山岭“永安寺”游玩,留下一首著名的诗篇:《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全诗如下: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大诗人的到来,隧使古泾县永安寺闻名遐迩,文人骚客竞相寻游三百里泾川。因诗中有“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句。“竦”同“耸”,故后人为纪念李白,将“永安寺”改为“耸壁寺”。
时过境迁,耸壁寺因李白而闻名,隧香火越加旺盛。谁能想到千年后的如今却落得如此清寂,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此时我想起东晋大诗人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千古名作《蓝亭集序》有关于人世变迁的感叹:“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王羲之虽然感叹的是人世间的短暂以及世事变迁的大道理,然而,一个寺庙的繁荣与冷清,不也是因时事的变迁而变化?因为--人是世间万物之主宰。
是啊,耸壁寺历经无数朝代的风风雨雨,如今还能坚挺耸立蓝山岭,虽然有些清冷,然不足以为憾。试想,从南北朝被称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为首之同泰寺的毁灭后,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著名古寺古刹,毁了又建建了又毁,相比之下,历经千年的泾县古刹耸壁寺依然能耸立蓝山,充分说明耸壁寺具有无穷的佛法魔力以及非凡的人文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