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8年06月25日

标签:
转载 |
贺培桐约在1894年赴天津考入法政学堂,1898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法系深造,后获法学博土学位并留日本执教,期间加入孙中山在日本创立的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开始多从教育,曾担任清末直隶省督学;《北方日报》社长,是《大公报》的重要的投稿人之一;曾任顺直谘议局常驻议员,组织参与国会请愿。辛亥革命后极力反对袁世凯复辟,其与蔡锷为挚友,并有唐家桢致徐世昌函称:“客秋,蔡氏因事来津,与贺君往来谈,昕夕无间,颇极友朋之乐”。蔡锷曾致贺培桐反对袁世凯称帝密谋南下急信,共谋讨袁之策。蔡锷于1915年12月在云南发起护国讨袁战争,贺培桐特绘一百幅扇面售出,将所得银两支持护国军用。贺培桐为多届国会参政议员,其不但在清末推行新学新政、国会请愿,民国初年在弃袁、反袁、讨袁、护国中亦做出了非凡贡献。
贺培桐不但在教育和政界才华横溢,深得当政者争宠而不失气节,而且擅书画且造诣高深。一生匾额和作品很多,但由于历史原因,其留下的笔墨很少,在社会上少有流传或多有藏而不露。如其为蔡锷讨袁特绘的一百幅扇面至今尚未发现一幅。另雅昌艺术论谈写有:贺培桐四尺整纸原裱全品文字说明,但未能看到作品照片。虽此,近年来在网上也不时披露,尤以书法高深可见一斑。
第一款:清节为秋
在网上最早发现是2002年底拍卖的末代宣统皇帝溥仪在1922年所作的《清节为秋》,上有康有为、徐世昌---贺培桐---等44家题字,勘称御笔珍宝。但因网页设限没有原图看不清哪款为贺培桐所书。
钤印:宣、统、宣统御笔之宝、宣统御笔
王廷桢(1876-1940)上款
2002秋季拍卖会·中国书画(古代)拍卖时间 2002-12-08
作者
宣统帝
作品分类
估价 RMB 150,000-250,000
成交价
第二款:书法长卷
约2016年初在网上又发现了贺培桐的书法长卷。上面没有年号和钤印,可拟称急兴醉笔所书,后亦未补之故。
书法长卷18.5*300cm,没有装裱。分为五节拍照,后作了电脑连接。
第三款:风竹图
2018年初在网上又再次发现了贺培桐的《风竹图》,实际就是已发的高风劲节图,而风竹图的名称更符合题意,且这次发的图较清晰。风竹图为立轴纸本水墨画,是目前发现唯一的“一笔竹”珍品。
风竹图释文:
译文供参考:
第四款:花鸟成扇
印白文:培桐长寿
另外有家乡传来两幅书法,其中一幅已经破损。
另外还有1916年3月《贺培桐就取消帝制及对时局之意见致徐世昌函》亦称为书法之作吧。其函共8页,楷书,字迹颇为工整。贺培桐擅书“狂草”,其楷书较为罕见,可见其功底深厚。
函文:
学长大人足下:津门一别,倐经半截,两地相思,谅有同情。
数月以来,我
兄为国宣劳,作民保障,所谓诸葛大名垂宇宙矣。虽然弟以为今日欧洲之战是以甲国之国民与乙国之国民战,今日我国之战是以国民共和与一人之专制战。甲国之国民与乙国之国民战则两方之势均,一国之共和与一人之专制战则一方之力雄,一方之力微,今帝制取消是全国亦皆国民也。书曰:民为邦本,民与民战是本残也。本立则道生,本残则道灭。为今之计莫如罢兵息民,共商民国治本之法。本不固则邦不宁,此语大可风也。且以我国之现势论,根本暂相伤则国可同,根本久相残,则国必亡,呜呼!民国成立,我国之根本摧残亦可谓达于极点矣,所以不灭且亡者真所谓天假之缘,不可以常理推也。究其受病之根,我国人无偏胜之资格,偏胜则负气,负气则灭理,灭理则凡,我之所利无,不可任意为之。民国二年之国会一负气之国会也,民国三四年之政府一任意之政府也。国会以负气之故,致生赣宁之兵祸,政府以任意之故,致啟今日之争端。前车已覆,来轸方遒。今幸共和恢复,大见大好河山,正可趁此机宜次第磋商条件,共谋前途。真正政治之刷新,立民国永远平和之基础。所有最关重要问题,必须俟异日国民公决。彼此方得借以收场,免生他变。善作必使之善成,善始必使之善终。此时万勿持之过激,再蹈诸大伟人崇尚意气之旧习,卒使爱国救民之热肠留吾人异日美中不足之遗憾。则造福于民(民)国前途者亦千古矣。况时势所迫,有不得不速讲者数端。无论外交日逼日紧,双方皆穷于酬应,若南北久持,中外商务皆受莫大之影响。我总不惜自扰,人岂有让我相扰之理,再无论银根日逼日紧,国民已陷恐怖时代。数日以来,国家之银行已有尽被挤倒之势,市面之现状既无维持之理,国本之摇动,谁筹救剂之法。再旷时日,邦之分崩离折者,何堪设想。又无论兵为凶器,同室操戈骨肉,变为参商趁此双方扦隔之际。好事之徒乘间窃发,勾结土匪,以害地方,风声鹤唳,盗贼遍野。此时即双方罢兵共筹弭乱之法,深恐击尾则首动,顾此则失彼,欲求勿危其可得乎!虽然此犹其显焉者也,若夫隐微之中,祸胎横伏,一发而不能收者,又常出英雄豪杰,意料之所不及,同念及此,能不概然。以吾兄之雄才大略,如何解决之,处当筹之熟而计之深。特惜如弟不才,有惭仲连
伟安诸祈,垂教不宣。
贺培桐一生不争名、不求利、不为官、不置业,忧国家、谋民事、擅书画、一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