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镇江【市保】:唐老一正斋药店旧址20160109

(2016-02-29 11:58:36)
标签:

文化

杂谈

唐老一正斋

陈鹏年

分类: 山水镇江

 

【名称】:唐老一正斋药店旧址

【级别】:镇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二】1987年立

【年代】:清

 

   这座文保单位在大市口四岔路口的东面,说来也难得,我经常去大市口,东,南,北的路都走过就是没有往东走过,知道东边有这座文保单位就是一直没有看过。

    80年代镇江拓宽中山路把以前药店的石库门拆掉,北移了一段,重新复建了唐老一正斋的大门,也就是现在大家能看到的两层的门楼。

  镇江唐老一正斋老药店创建于清康熙初年(1662年),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年之悠久历史,是全国现存最老的药店。现由本斋第十一世传人,美籍华人唐镇凯先生独资经营。本斋遵奉“一心本一德治病救人,正人先正已一丝不苟”和“缺味少药不出门,货真价实不二价”的祖训,以祖传秘方及传统工艺生产制造一正膏(原名万应灵膏)。
  该产品主治筋骨疼痛、跌打损伤、半身不遂、四肢麻木、胃寒气痛、饱胀腹痛、痞块、关节炎等症,具有祛风止痛、化痞除瘀、舒筋活血、消散顺气等功效。历史上一正膏(万应灵膏),不但作为治疗保健之良药,可长期保存,反复使用,老幼皆宜,绝无流弊,而且还作为寿礼,婚礼和礼品相互馈赠,誉满国内外,蜚声南洋各国,清康熙五十年(1711)河道总督陈鹏年赐题“橘井流香”匾。同治十年(1871年)苏、松、常、镇布政使臬台勒方锜赐“香芬玉釜”匾。同治十年(1871年),江南大主考王纹绾赐“济世利人”匾。民国廿年本斋以八世祖唐萼楼肖像在农商部注册商标,以防假冒,名传海内外,光绪丹徒县志《摭余.实业》卷三载:“一正膏药海内驰名”。

 

http://s1/mw690/004hikidgy6ZHHsXLlCc0&690
    现在的药店夹在商业店铺和办公楼之间显得很凸出,样式很有年代感,但是后期了解到这生80年代中山路拓宽后重建的门楼。
http://s8/mw690/004hikidgy6ZHHsLfPVf7&690
   文保碑就嵌在门楼的右下角。
http://s8/mw690/004hikidgy6ZHHA7U2j57&690

http://s12/mw690/004hikidgy6ZHHsvqVdeb&690


http://s11/mw690/004hikidgy6ZHHAoPEeea&690

    一开始还以为门楼上的瓷砖是民国旧物呢。
http://s10/mw690/004hikidgy6ZHHBlss9c9&690

http://s6/mw690/004hikidgy6ZHHBHrfff5&690
   根据老照片看,门两边的对联广告,两根罗马柱,门框是旧物。“起首一正斋唐家老店,工商部注册万应灵膏”;
http://s8/mw690/004hikidgy6ZHHBRMs717&690

http://s6/mw690/004hikidgy6ZHHokcNT05&690

http://s13/mw690/004hikidgy6ZHHzXUv29c&690
   除了大门这栋小楼,后面还有两进的样子。
http://s8/mw690/004hikidgy6ZHHoODwH57&690

http://s16/mw690/004hikidgy6ZHHPKPefdf&690



http://s9/mw690/004hikidgy6ZHHpOeCc58&690
   名牌产品总是假冒的目标,一正斋的膏药也不例外。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茅兆升、张秉仪、林庆千等人见利忘义,利用“止”、“征”与“正”字形相近或读音相似,大量制作“一止”、“一征”牌的膏药投放市场,假冒“一正”膏药,人们常常误以为是“一正”膏药买回家,大呼上当。这样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欺诈行为,既损害了顾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店家的权益。面对侵权行为,当时的店主唐云龙非常气愤,将这些人告上了官府。巡抚马大人十分重视这桩商标案,责令茅兆升等人停止使用“一止”和“一征”商标,要他们改为“太和”牌,并批示通告百姓,总算平息了一场纷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殷隆先、唐务滋、李永盛等人私自制造假膏药。一正斋的唐炳蔚等联名上告,巡抚贵大人批示,通告禁止私制假药。道光三年(1823年),唐家的堂伯另开一家药店,仍取名为一正斋。由于店名相同,容易混淆市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巡抚、臬台、府台诸位大人都下令禁止,要他将店名改为“知退”。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文生杨临泰、武举许承晋都在私下生产一正斋膏药。店主唐宝峰据理力争,府台大人吊销他们的营业执照,要他们改名“亦振”、“一源”,才能开张营业。
  由于利益驱动,假冒一正斋的事情屡禁不止。同治年间,店主唐沐请求官府,依照以前的禁令,准许一正斋奉宪勒石,永禁假冒。知县大人照案批准,但是批文还没来得及下达,就离任了。新知县汪大人到任后,十分重视此事,他查核了一正斋的历史和历代的禁令,将唐沐的请求报告给道台、巡府衙门。巡抚丁大人批准唐家在老店的门口建立旗杆和匾额,并责令道台和丹徒县知县将登记在册的历次禁令刻在石碑上。http://s13/mw690/004hikidgy6ZHHoYB1q6c&690

   同治八年(1869年)公布的《奉宪勒石永禁》告示在尾巴上特别指出:远近客商军民人等知悉,尔等当知,一正斋老店秘方利济,久经驰名,只此唐家,并无分铺。毋许私制假膏,冒混牌戳,同利病民。倘有故违以及籍端诈扰,一经防闻,或被告发,定即提究详办,决不姑宽。”
http://s1/mw690/004hikidgy6ZHHrBe8wb0&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