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古迹——金龟压钮—严氏宗祠和范文正公祠20141027

标签:
文化杂谈集贤里严氏宗祠范文正公祠 |
分类: 美好江苏 |
【名称】:集贤里民居
【级别】: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六】,2006年立
【年代】:明
两祠处在集贤里西邻的东云路巷,即孔庙东巷。该巷西侧是孔庙东院墙,只有东侧有房舍。这里,两座明清建筑的宗祠一墙之隔,南首是严氏宗祠,北侧为范文正公祠。两座宗祠同为青砖小瓦的平房,不见奇异之处,谦逊的设计理念与光宗耀祖的观念完美结合。祠堂的大门并排朝西,正对着孔庙大成殿,景仰先圣先贤的心志得到了最直观的表达。尤其令人称奇的是严氏始祖东汉名士严子陵竟为其后五百年的宋代名臣范仲淹所推崇。而且两位名人的后裔相沿相亲,佳话不绝。这双子星座式的宗祠为千年古邑如皋,为集贤里名人故居更添胜迹。
在1995年版《如皋县志》姓氏栏目“严”姓子目中,有如下文字:“……明初为避燕兵之乱,严谷宝自苏州迁居如皋西部。境内有严家庄,严家巷,严家埭等以严姓命名的村庄四处”。另据台北市如皋县同乡会编印的《如皋文献》第一期《如皋江安区的开拓》一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宋末元初,元人入侵江南,抢劫掳掠,民不安生。丁氏一代祖伯六公率丁、黄、严、周四大家族数百人,自苏州阊门来如皋西南乡,开垦长江北岸涨沙。筑堤三道,开河灌溉,以维民食。”说明元末明初,这四个家族的外乡人才在如皋西南乡落下脚。严氏家族后有一部分人移居如皋城内并在东云路巷内建造了严氏宗祠。这个“后来”为期不短:元亡明兴,社会在大变动后的稳定,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其次这批难民、移民没有多年的积累是难以安居,并有余力建造祠宇。且如皋孔庙是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建造的。严范两祠当在孔庙落成后才建造的。又据《元和姓纂》介绍如皋严氏大门的楹联为“鱼台世泽,雉水家声。”上联指山东鱼台是始祖严子陵与光武帝同窗共读的福地;下联“雉水”是如皋别称,这支严氏子孙将在这里生息。如皋就是这一支严氏的家乡了。东汉以后的社会大动荡,世居江南的严氏族人与当时群众一样妻离子散,流离失所,遑论对列宗列祖的登录祭祀了。原先我有一点不解,1933年出生的我怎么会是21世(代)呢?现在算明白了,这是“雉水”一支的辈分单独排列次序。
记忆里的严氏宗祠大门朝西,只有一级台阶,举步就可走进祠内。这是南北向的五间厢屋,中间开大门,南头两间设桌椅作客厅;北头两间是护祠人的宿舍。
紧连东边的是朝南五间敬祖大殿,前有不大的天井和绿化带。殿前中三间是格子门,两头各一间为半墙,上有短窗。五座木龛沿北墙排开,龛前有供桌,香炉、烛台设置齐全。每龛前上方,各悬一盏用豆油做燃料的长明灯,最中间另挂一木盘,上设点燃盘香的设施。殿内挂有科举、忠节、孝悌之类的匾额。咸丰二年(1852年)住严家湾的严景云(字伯卿)中举人,咸丰九年(1859年)住南大街的堂弟严景华(字钰卿)亦中举人。这些都是整个族人引以为荣的喜事,在祠堂里都挂上了匾额。(均见袁亮工编《同案录》)。
正中龛内分三层设两塑像及一神主牌位。
顶格是严光的塑像;高髻,白髯,青布短衫上披一羊皮背心,背斗笠,挂竹篓,典型老渔翁的打扮。
中层是威风凛凛的将军严武。严武两次镇蜀,任成都府尹,以军功被封为郑国公。他虽一介武夫,却能写诗,与大诗人杜甫是莫逆之交,常有诗作唱和,《全唐诗》收录了他的六首诗作。当杜甫漂泊无依来川投靠时,严武为他筹建了草庐,即遐迩闻名的杜甫(或成都)草堂。杜甫在草堂生活的四年,是创作的丰收期,诗作达240首之多。765年4严武月因病猝死,年40岁。杜甫悲痛异常,治丧甫定,即于5月离川,漂泊到鄂、湘一带,5年后也去世了。
木龛上方置“山高水长”的横匾,两边的对联:“成都绩著,富春名垂。”既是对这两位先祖的颂扬,也点明了他们发迹之地。
第三层是装饰富丽的“雉水”一世祖严谷宝的神主。
祭堂东山墙悬一长匾,书写了族规条款,由于年代久远,具体内容已印象模糊,但对重视教育子女从事耕读,严禁子女从事娼优等严厉规定记忆犹新。
笔者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曾参加过一次冬祭(冬至日),实际上是一次族人大聚会。当时如城的严氏族人和住邬家庄(今桃园镇)的本家都来参祭。
祭祀活动为一天,礼请灵威观以沈道长领衔主持道家法会。当日红烛辉煌,香烟缭绕,法幡高挂。上午是以丝竹类乐器伴奏的道家诵经,高唱低吟,如聆仙乐;下午则是大鼓重锣之类的打击乐器为主,道家表演“走表”(近乎行进队形变换)如看杂技表演。活动的高潮是读祭文歌颂祖功祖德,族人以辈分列队跪拜聆听。
该说到范仲淹啦。你也许会奇怪:一个外乡人士为何得到如皋人的尊崇呢?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宋真宗时进士。曾经任职江苏泰州。他动员4万多民工,修筑了一条蜿蜒在东海之滨,担负着“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的大堤,为堤内外的粮、棉、渔、盐生产提供了屏障。后来堤北延至东台,南延至南通境内,长约500里,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范公堤”。范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皋人民感念其恩德,所以在范公去世不久,就在掘港镇的大堤上(时属如皋,现属如东县),建起了范公祠。
也许是这些渊源,范仲淹的四世孙范公仪来如皋北乡(今雪岸镇)花源草堂讲学,并在此定居,即老范家庄。这里有范仲淹的衣冠冢,范公仪与几乎同时由江南迁来的严氏族人,相互提携。清同治如皋县续志,卷十一,在《孝友》目中有这样一段:“明万历时,严正被旌表为孝子。他以母早逝为恨,事父承欢,一如其父之事祖,倾囊刊《石溪诗集》、建严氏宗祠。范凤翼为他立传。”其父严怡,字士和,号石溪,贡生,曾任景宁(今浙江省云和县)教谕。1995年版如皋县志卷22诗文辑选录其诗二首,孔庙东有乡贤祠供奉严怡和胡安定、冒辟疆、范永、范育等20名乡贤。严、范两大家族的情谊,在如皋又留下了佳话。
巧的是范氏在如的族人也就以范公仪为始祖,传至今已22世(代)(见《经典如皋》398页)与严氏家族在如的辈分是一致的。两祠最后毗邻而建绝非巧合,这样的推论,似可成立。清代范公祠,几经迁徙,但香火不断。乾隆三十年(1765年)范氏后人范承宣请求将如城范公祠移建东云路巷,得到批准。范氏后人又多次捐田、捐款,祠宇逐渐形成规模:东西两殿并列,东殿供范氏列祖牌位,西殿供文正公塑像。每年春秋祭孔时,同祭范公。
每当祭祀之日,毗邻的两家宗祠,同时点燃起礼庆香火;敲钟击磬发出的金石之音,似乎正诉说着,范严两家后人情深谊长的故事。
http://s13/mw690/004hikidgy6Y6q6ikeodc&690
http://s5/mw690/004hikidgy6Y6q8mitC84&690
http://s4/mw690/004hikidgy6Y6pQUSjx73&690
http://s10/mw690/004hikidgy6Y6pRNas119&690
http://s10/mw690/004hikidgy6Y6qkZrUBb9&690
http://s2/mw690/004hikidgy6Y6pSfMiJ91&690
http://s7/mw690/004hikidgy6Y6qkiMuO26&690
http://s12/mw690/004hikidgy6Y6qlDv1V4b&690
http://s14/mw690/004hikidgy6Y6pT8wnHcd&690
http://s6/mw690/004hikidgy6Y6pTzfTv65&690
http://s8/mw690/004hikidgy6Y6pW0IrJ67&690
http://s15/mw690/004hikidgy6Y6pWhgGW1e&690
http://s10/mw690/004hikidgy6Y6pWAKBb99&690
http://s2/mw690/004hikidgy6Y6pWSaE931&690
http://s1/mw690/004hikidgy6Y6pX1vVu70&690
http://s3/mw690/004hikidgy6Y6pXfKi6b2&690
http://s9/mw690/004hikidgy6Y6pXDuysa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