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游金山下——金山寺【省保】(下)20150329

(2015-06-03 14:00:24)
标签:

杂谈

慈寿塔

法海

金山寺

分类: 山水镇江

 

【名称】:金山寺

【级别】: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七】2012年立(未找到文保牌)

【年代】:清

 

   在镇江的三山中最出名的可能就是金山了,因为白娘子传奇这部电视剧很多人知道了法海,知道了金山寺,因而知道了金山。在镇江人的眼里,金山寺就是金山,金山就是金山寺。

   说实话楼楼小时候对于镇江的有几个地方是印象深刻的,一个是大市口,镇江的市中心,一个就是金山寺,镇江著名的旅游景点。楼楼在小时候就多次去过金山寺,反而是大了之后就没去过了,本来今年春天就是要去的,正好有同学来镇江玩,我就带着他们去了金山寺。

  金山寺一大奇特地方是整个寺庙建筑都是做东朝西的,我们知道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坐南朝北的,也有一些是坐西朝东的。但是金山寺这样的真的是非常少见的。据说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欣赏大江东去的壮美气势。

http://s16/mw690/004hikidgy6SxJi2L1lbf&690

http://s7/mw690/004hikidgy6SxJi7EcC36&690

http://s15/mw690/004hikidgy6SxJibBz87e&690
   从苏州移来的雪浪石。

   郭尚先(公元1785—1832年),字元开,号兰石,福建莆田人。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历任乡试考官、国史馆纂修、文渊阁校理、四川学政、左赞善、光禄寺卿。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春,诏授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专司学政吏考之事。郭尚先一生博学多艺,著述甚丰。他工书法,“本学欧阳,后兼颜,褚”,以致当时朝鲜、日本诸国人争相以重金求购其墨宝。他又善绘画,山水之外,尤擅兰石;其篆刻则古朴浑厚,法度精严,被誉为“深入汉人之室”。他著述亦丰,除《芳坚馆印存》二卷行世外,还有《进奉文》、《经筵讲义》、《增默庵文集》、《增默庵诗集》、《芳坚馆题跋》、《使蜀日记》等。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xJifrXZ3b&690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xJnM4vp3b&690


http://s13/mw690/004hikidgy6SxJnW4MI1c&690


http://s1/mw690/004hikidgy6SxJnSzTy60&690
   清末仿造的梁红玉战鼓。
http://s8/mw690/004hikidgy6SxJo4pJt67&690
   金山四宝之一的周鼎的石刻图。
http://s6/mw690/004hikidgy6SxJo99k1d5&690


http://s9/mw690/004hikidgy6SxJo0odOd8&690

   一方道光年间关于周鼎的石刻。
http://s8/mw690/004hikidgy6SxJocIAv47&690

http://s3/mw690/004hikidgy6SxJokw38c2&690

http://s15/mw690/004hikidgy6SxJopzwaae&690
    清末的观音阁。

   观音阁,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周鼎:是2700多年前,周宣王奖给北伐统帅遂启棋的青铜器,因而全称周朝遂启棋大鼎1884年湖北汉阳叶志光赠给金山寺收藏。东汉铜鼓: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赠给金山寺的。相传为诸葛亮所创制,正面可作战鼓,反面能做炊具,民间称之为诸葛鼓东坡玉带:相传是宋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给金山寺的,带上缀系着长方形、圆形、心形等形状不同的白色玉片。玉带虽经900余年,仍然光洁如鉴。《金山图》:是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苍茫,金山中流,左有文做明的题诗,后有历代名人的题跋。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xJotaupbd&690

http://s6/mw690/004hikidgy6SxJq1pQ135&690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xJq66rrcd&690
    在山顶发现的一段断墙,古迹无疑,还有可能是太平天国兵毁之前的。
http://s5/mw690/004hikidgy6SxJqeHpqa4&690
    现在叫江天一览亭的留云亭。亭里有康熙御书的“江天一览”。

    留云亭是金山视觉最为开阔之处。传说当年康熙皇帝陪其母游览金山来到这里,看到大江东去,水天一色的壮景,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可谓江天一览。”官员们为了讨皇帝欢心,恭请圣上题词。当康熙写到“江天一”时,提笔忘字,忽然写不下去了。其中有一大臣见此情状,立即跪奏:“臣今四见驾。”康熙听见“臣今四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字繁体正是由“臣、今、四、见”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康熙,十分机灵。虽然这是传说,但这四个字的确不是一气呵成。“江天一”三字要比“览”字大些。因康熙御笔“江天一览”碑在亭内,故留云亭又称为“江天一览亭”。
http://s11/mw690/004hikidgy6SxJqieFAfa&690

    “江天一览”康熙二十六年。但其实并非康熙年间的,而是同治十年,由两江总督曾国荃复刻的,但是文革期间继续被毁,现在的碑是1977年刻的。
http://s1/mw690/004hikidgy6SxJq9VkIe0&690

   虽然碑是1977年复刻的,但是碑座应该是晚清的旧物。
http://s15/mw690/004hikidgy6SxJqn54a9e&690

http://s10/mw690/004hikidgy6SxJqu6X7b9&690
    [千古雄观碑] 在金山慈寿塔之东,面北,整体长 3.78,高1.32,落款为李健补篆。碑四块,每块高宽皆为0.54字为古篆体。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xJsHg3r1d&690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xJsMKNl8b&690
    [天地同庚碑] 嵌在金山慈寿塔外围墙上,楷书,整体长5.23,高1.45,横列嵌置。上款刻光绪丙午十月朔湘郡八龄童子李远安。碑四周装饰镂空雕花砖。 

 “天地同庚”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是清代光绪年间湖南一位八岁儿童李远安所写。传说,当时正是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为了贺寿,两江总督刘坤一特地进京朝见慈禧,献媚道:“老佛爷六十大寿,卑官没有什么厚礼,只是在江南镇江金山造了一座宝塔,取名慈寿塔,祝您长寿万岁。”慈禧心想,这宝塔标上她的名字,兀立在江南名山之巅,实在非同一般寿礼,不由渐露喜色。便问刘坤一:“你祝我长寿,看我能 活多大?“刘坤一听却张口结舌,一时无言以对。心想无论说多说少,都会招来杀头之罪。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群臣百官之中,有一小孩从身后很敏捷地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他一看如获至宝,迅速呈上,慈禧一看原来是“天地同庚”四个大字,便喜笑颜开,大大奖赏了刘坤一。后来这四字便被刻于慈寿塔下。
http://s7/mw690/004hikidgy6SxJsQg0m16&690
   很漂亮的砖雕墙。
http://s10/mw690/004hikidgy6SxJsTqfDd9&690

http://s3/mw690/004hikidgy6SxJsX8oWb2&690

http://s10/mw690/004hikidgy6SxJt0xmh59&690
    古法海洞,里面很小,所以就没有照相了。关于法海的故事,在金山寺的史料里是明确记载的,法海是位好法师。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位于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法海和尚裴头陀苦修之处。据说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他尊重父意,立志向往佛学,先在江西庐山学道修禅,后从庐山顺江东下,来到镇江金山,那时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他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并开山种田、艰苦振寺,为创建金山寺历经了千辛万苦。法海是开山祖师,为了创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http://s9/mw690/004hikidgy6SxJt47Es38&690
   新建的藏经阁,仔细看藏字是少笔画的,据说最初的藏经阁牌匾是郑板桥的题字。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xJt7ZjTfd&690
   最初金山上是有七座山峰的,后来都被削平,后来就在金鳌岭上建了这座七峰亭来纪念。原来是七峰阁后来改成了七峰亭,虽然是后来建的了,但是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http://s16/mw690/004hikidgy6SxJtbjI30f&690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xJteRrL8d&690

http://s13/mw690/004hikidgy6SxJtiqbW2c&690
   七峰亭,慈寿塔。

   据说岳飞当年被十二道金牌催返临安,途经镇江,到金山寺拜访道月方丈,告诉他自己昨夜营宿瓜洲时,梦见两犬讲话。道月解梦说:“二犬对言,是一狱字,此去恐怕有牢狱之灾,务必谨慎。”临别时,道月赠诗一首:“风波亭下浪滔滔,千万留心把舵牢。谨防同舟人意歹,将身推落在波涛。”意在提醒岳飞。岳飞被害于风波亭时叹息:“悔不听道月之言。”后来秦桧得知金山寺道月方丈能未卜先知,便派将军何立前去拘捕,何立刚到金山,见道月在召集佛会说法:“吾年四十九,是非终目有。不为自己身,只因多开口。何立自南来,我向西方走。不是佛力大,几乎落人手。”说完便坐化归天了。秦桧未拿到道月,认为金鳌岭上七峰突出,每代都出高僧,盛怒之下,下令削平七峰,以破坏风水,后人为纪念岳飞和道月就建了这座“七峰亭”。
http://s16/mw690/004hikidgy6SxJtmCOXaf&690

http://s15/mw690/004hikidgy6SxJtqVtAae&690
    在七峰亭附近发现的一个碑头,应该是清朝的哪个碑的。
http://s9/mw690/004hikidgy6SxJtuoHK78&690
    大雄宝殿旁边的方丈室。
http://s7/mw690/004hikidgy6SxJtyjKCf6&690

http://s3/mw690/004hikidgy6SxJtBz1g22&690

http://s5/mw690/004hikidgy6SxJtF7j6e4&690
   古代石狮一对。
http://s3/mw690/004hikidgy6SxJtJMum22&690
   这边是金山寺的南门。
http://s5/mw690/004hikidgy6SxJyZX6c44&690
   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从山脚一直到山上都是有条石护坡的,而且这些很有可能都是清晚期的遗存。山顶就是楞伽台。

   [楞伽台] 又名苏经楼,位于金山东南侧山腰。宋元丰年间,苏东坡的老师张安道传授给他一部《楞伽经》,并要他印送结缘。金山住持佛印说:印施有尽,若书而刻之则无尽。因此,东坡就住在金山抄经,后雕版藏于金山。南宋乾道四年(1168),寺僧宝印创建楞伽台于方丈室右,并于台畔写经处筑楞伽室,以纪念东坡书经之事。自宋至清,几经兴废。清光绪五年(1879),寺僧六安移建于禅堂楼上。民国时,方丈霜亭又移至东南角上今址,扩建几层楼台,台外有廊。解放后,廊中建一方亭,1978年辟为接待室。
http://s4/mw690/004hikidgy6SxJz3RPt03&690
   约莫的民国年间的一座二层硬山楼。
http://s8/mw690/004hikidgy6SxJz7Wvl17&690
   左边楞伽台,右边慈寿塔,我也是下山之后,和回去之后才发现这座楞伽台的,所以就没有去了。
http://s1/mw690/004hikidgy6SxJzbMVa10&690
   在金山的北面还有几个小石洞。这是北山石崖上面刻的“松风石”。
http://s1/mw690/004hikidgy6SxJzlq4Uc0&690
   玉带桥,一座小石拱桥,应该是一座古桥。
http://s2/mw690/004hikidgy6SxJzpBYZ61&690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xJztaZDfd&690


http://s16/mw690/004hikidgy6SxJzgRBR4f&690

   玉带桥边的白龙洞。

   [白龙洞] 位于金山西北麓。原名龙洞、珠洞,俗称蟒洞、龙门。洞深约7,仅容一人拱身进出。内有白娘子、小青青塑像,高约1。洞壁篆书古白龙洞。洞上有亭一座。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xJzwxRN5b&690
   白龙洞里面,有一块牌子上面说,此洞根据传说直通杭州西湖。当然里面是有一个小洞的,至于到不到杭州就不知道了。
http://s7/mw690/004hikidgy6SxJzAh9A46&690
    北山上的“日照岩”,据说早晨的第一束阳光会照射在这里。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xJzDRqzdb&690
    白龙洞旁边的朝阳洞,石额上面还有正德十六年八月立的字样。

   [朝阳洞] 位于山之东隅日照岩下,因古时洞内有石琢观音像,故又称观音洞。洞额刻朝阳二字,洞上崖壁书有日照岩三字,洞深5.5
http://s13/mw690/004hikidgy6SxJzHBWA3c&690
   信矶,古代是江边的一块矶石,现在在陆上,上面至于一个信字。资料没有什么记录,可能是清朝刻的,也可能是明朝的。
  
[信矶] 位于朝阳洞北,一名至信矶,或称戏鼋石。相传古时石下江中有鼋群,每僧至矶上敲木鱼,呼之应声而出,故名。

 

  在金山还有一处非常著名的景点,天下第一泉,不过去那边要另外花钱而且时间不够,所以就妥妥的放弃了。

 [天下第一泉] 位于金山之西,濒临塔影湖。唐刘伯刍评全国泉水为七等,而以此泉为第一。唐时,泉尚在江中,江水受云根岛阻挡,分为三泠(水曲为泠),而泉在中泠之下,故又名中泠泉,或名南泠泉,宋代名龙井。该泉有名,除水质好外,还因取之不易。传说要在子午二辰,用铜瓶或铜葫芦,缒下到一定深度取水,否则即非中泠泉真味了。此泉上岸后曾一度迷失,后于清同治八年(1869)被候补道薛书常等发现,遂砌池建亭,由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写记立碑。光绪年间,镇江知府王仁堪修池周石栏,于池壁亲书天下第一泉。并拓地2.7公顷,开塘种植荷菱,又筑土堤,抵挡江流冲击。解放后,沿塘植柳,堤与金山河相连处建红桥,与翠柳碧荷相映。主要景区一度被宾馆占用。1980年,园林处收复后疏整,淘清池底,然已无泉源,仅有天然气泡从池底外冒。经专家鉴定,由于50年代中期在距中泠泉数十米处建造宾馆,破坏了泉道,致使泉水受阻。目前正在勘察研究,拟定钻探泉源打通泉道的方案,争取早日复活泉眼。泉前有古茶楼,又名水陆堂,几经毁建。解放初筑为两层,因楼久失修,1980年园林处收复后修缮。今泉四周围有石栏,长宽均为9.70。泉池南石壁上嵌白石碑,阴刻楷书天下第一泉五大字,高0.62,宽2.15,光绪十九年(1893)镇江知府王仁堪书。泉北有二层楼房一座,右边墙上嵌碑,阴刻隶书中泠泉三大字,同治八年(1869)常镇通海兵备道沈秉成书。左边墙上嵌二碑,一为同治十年沈秉成撰中泠泉记,一为同治十一年陈光熊所书中泠泉辨泉后有亭,取以水为镜意,名鉴亭。此亭后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光绪年修。解放初于池南再建,亭内八角重檐,双层立柱,直径7。后白蚁遍蛀,1980年又重新治理整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