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琼花观【市保】20150430

(2015-05-23 16:07:51)
标签:

杂谈

文化

琼花观

隋炀帝

刘大观

分类: 烟雨扬州

 

【名称】:琼花观

【级别】:扬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一】,1962年立

【年代】:清

 

    这篇琼花观的博文还算是比较应景的,我去的时候虽然不是盛花期了,但是还是有不少琼花的,如今不少来扬州旅游的游客也和当年的隋炀帝一样是冲着扬州的琼花来的。我也看到我关注的博友里有不少人趁着烟花三月的好时节来扬州旅游,也在瘦西湖看到了琼花,但是来琼花观的好像只有一个人,所以我还是来介绍一下琼花观吧。

   琼花观在老扬州人眼里还是比较重要的地方,因为文昌中路以前就叫琼花观街,而且琼花观是扬州一处独特的地方,虽然有不少游客知道琼花观,但是来的人是很少的,因为现在在扬州处处都可以看到琼花,如果不是怀古的人是很少会来的。

    虽然当年琼花观的建筑很多,但是后来经历了清末的火灾,建国后成为学校,经历文革拆掉明代的牌坊,后来又陆续因为学校的建设拆掉了诸多古建。而现在整个琼花观只剩下明朝楠木大厅三清殿,清代石质琼花台,清代“蕃釐观”石额,清代玉钩井,清代琼花观粥厂石碑,两棵320年的银杏树,一棵100年的黄杨树,这些古件了。

 

    蕃釐观历史悠久,其前身是西汉时代所建的后土祠。古时称地神或土神为后土,后土祠就是祭祀地神或土神的庙宇。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经淮南节度副使高骈增修,易名唐昌观。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扬州太守因观内的琼花树叶茂花繁,洁白可爱,首咏《琼花诗》。自此,琼花之名,遂名闻海内。欧阳修任郡守时,因扬州琼花"世无伦",而在观内琼花树旁筑亭,其匾额上书"无双亭",以作饮酒观赏琼花之所,并作诗曰:"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宋徽宗钦赐蕃釐观取《汉书·郊祀歌辞》"唯泰元尊,媪神蕃釐"义(蕃釐,即多福的意思),观内有琼花一株,相传天下无双,俗称琼花观琼花观原有三清殿、写经楼及明清时增建的玉泉阁、文昌祠等建筑,惜毁于火,仅存琼花台、玉钩洞天井等遗迹。1993年将兴教寺大殿移建于此作三清殿,1999年又在殿后建琼花园,修复了无双亭和琼花台。千百年来,琼花以其清雅独特的风姿,引得无数文人墨客题咏赞颂,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使得琼花名闻四海。1985年被定为扬州市花。

明代扬州知府吴秀在观里建玉皇阁,阁高三层,高大壮丽,登阁可以俯视全城。时至清代,琼花观已逐渐衰败,到了民国时期,蕃釐观内的建筑物已基本毁于大火。现今的蕃釐观是由扬州市政府出资于1993年开始重修,历时三年,耗资1800万元,重建后的蕃釐观,观门仍朝南。观前的石牌坊,"蕃釐观"三个大字为清人刘大观所题。其后是具有民族风格的三间单檐山门殿。观内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檐大殿,即"三清殿",平台四周围以白石栏杆,殿前植有两棵银杏树。平台石梯两侧各植一住龙爪槐、两株琼花。观门至大殿的正中一条甬道,甬道中有一棵老榆树,两侧各植四株琼花。甬道东西侧各建两层楼结构的仿古廊房。而在大殿后方围墙外的后花园。

 

http://s16/mw690/004hikidgy6Soctgy7R3f&690
   文保牌牌。这个文保牌牌在山门殿山墙上,我之前都没注意到,知道看到一张照片才知道的,这张照片还是后来补拍的。
http://s7/mw690/004hikidgy6SocrXwgKe6&690
   立在门前的大理石文保牌牌,其实不是扬州市统一规格的。
http://s13/mw690/004hikidgy6SocrJrjuec&690
   现在的“蕃釐观”牌坊,应该是93年市里重修琼花观的时候建的,并非各种资料说的是明朝的牌坊。

http://s16/mw690/004hikidgy6SocyBeUf4f&690

   这张是我从网上找到的,据说是民国时期的“蕃釐观”牌坊的老照片,但是我依旧存疑,因为据照片,这只是一座两柱一间的小牌坊。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ocrG6zXad&690
   “蕃釐观”石额,刘大观题。这个石额确实是琼花观的遗存之一,但是不是这里的这一块。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ocznxzR2b&690
   真正的遗存石额在琼花台旁边的花丛墙壁上,我第一次去也是没有看到的,后来在别人的照片上发现的,这张也是后来补拍的。
http://s8/mw690/004hikidgy6SoczrtQP17&690
   刘大观题,根据百度上的资料,这幅石刻的题字,可能是在嘉庆年间的。石额是一种石英石的石料雕成的,反正我不是太懂石料的材质,只是这种石料在扬州我还是见过几次的。

   刘大观(1753~1834),字正孚,号松岚,山东临清州邱县(今属河北)人。山左临清州(今属河北省邯郸市)邱县邱城人,乾隆丁酉拔贡。初仕广西永福县令,署理象州、马平、贺县,调补天保。丁忧,服阙,先委治承德,旋补开原县知县,升宁远州知州,捐任山西河东兵备道,兼管山、陕、河南三省盐务,二署山西布政使。罢官后,寓居怀庆府,直至终老王屋山,得寿八十有二。工诗善书,萧闲刻峭,卓然自立。他是当时辽东地区最著名的诗人之一、高密诗派的中坚人物。乾嘉时期著名文人,为官有政声。著有《玉磬山房诗集》十三卷,《文集》四卷。
http://s3/mw690/004hikidgy6SocrCUL042&690

http://s2/mw690/004hikidgy6SocrOiL751&690
   琼花观的山门殿,在山墙壁上有一块2000年碑,所以可能是2000年建的,当然也可能是1993年建的,山门殿是明朝的风格,跟扬州有些明朝的寺庙殿宇的形式很相似。
http://s3/mw690/004hikidgy6SocrRNTQd2&690

http://s16/mw690/004hikidgy6Socs16ZF3f&690

http://s5/mw690/004hikidgy6Socs5MMc84&690

   在通往三清殿的路上有一棵老榆树。
http://s3/mw690/004hikidgy6SodbfC3E12&690
   现在琼花观的正殿三清殿,左边有一棵百年的银杏树,也是琼花观里最老的鉴证者。
http://s3/mw690/004hikidgy6SpMr8b7Qc2&690
   320年的银杏树。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octjTx99b&690
   实际上在琼花观有两个文物保护单位,只是还有一个隐藏起来了,就是现在的三清殿,琼花观是62年的第一批市保,三清殿是82年的第三批市保。93年复建琼花观的时候为了重建三清殿是从兴教寺的大雄宝殿拆建来的,当年兴教寺只剩下了大雄宝殿然后被列入的市保,所以现在的琼花观其实是两个市保在一起。
http://s10/mw690/004hikidgy6SpM4OWr769&690

   扬州比较少见的木柱础。
http://s8/mw690/004hikidgy6SpMrfC5147&690

   殿前巨大的条石。
http://s2/mw690/004hikidgy6SpM4T7yN51&690

   现在的琼花观是扬州文联,美联的驻地,所以三清殿现在里面都是美术展览,也打天花了,所以是看不到内部结构的。
http://s5/mw690/004hikidgy6SpMc3hDCc4&690

   兴教寺,原位于老城区万寿寺街,始建于宋代,起初名为正胜寺,清朝同治年间重建,改名兴教寺,明末清初一代画坛宗师石涛就曾拜访兴教寺,而田家炳中学是建在兴教寺旧址上,上世纪八十年代,兴教寺已残破不堪,虽然旧颜已不复,但楠木大殿尚存,相关部门为了修建琼花观大殿,于是便异地移建了兴教寺的楠木大殿。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pMbZG9deb&690

http://s10/mw690/004hikidgy6SpMc6GNP89&690
   一块光绪年间的碑刻。
http://s11/mw690/004hikidgy6SpMcacEGba&690
   虽然是光绪年间的碑刻,但是大部分已经看不清了,只剩了几小部分的文字。
http://s11/mw690/004hikidgy6SpM4Y5rs5a&690
   清朝年间扬州地区曾经多次遭受水患,扬州当时的盐商也是多次赈济救灾,所以当时在扬州好几个地方都设有粥厂,当然这种粥厂的纪念碑也应该是很多的,但是这是我看到的第一块相关的碑刻。这也是琼花观保存的少数古物之一了。
http://s4/mw690/004hikidgy6SpM52FY7b3&690

http://s6/mw690/004hikidgy6SpM56HBz25&690


http://s8/mw690/004hikidgy6SpMcdsQTd7&690

   小角落里的一棵100年的瓜子黄杨。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pM5atS5cd&690
   扬州的市花芍药。
http://s2/mw690/004hikidgy6SpM5e99v91&690

   这里的芍药属于单瓣的那种,是芍药比较普通的那种,芍药因为品种少,而且多单瓣所以没有牡丹好看,但是何园和瘦西湖的芍药还是蛮好看的。
http://s3/mw690/004hikidgy6SpMci2HM12&690

   长廊上的琼花真本扇面刻本,上面的琼花是九朵的,而现在的是八朵的,古人认为古代的琼花是九朵的,这个扇面上有阮元和完颜麟庆的题字。阮元的扬州名人,就不介绍了,扇面上是长白麟庆就是完颜麟庆。

   完颜麟庆(1791-1846)清代官员、学者。字伯余,别字振祥,号见亭,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四年进士。道光间官江南河道总督十年,蓄清刷黄,筑坝建闸,后以河决革职,旋再起,官四品京堂。麟庆生平涉历之事,各为记,记必有图,称《鸿雪因缘记》,又有《黄运河口古今图说》、《河工器具图说》、《凝香室集》。
http://s8/mw690/004hikidgy6SpM5hOqH47&690

http://s6/mw690/004hikidgy6SpM5lmbr05&690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pM5p1kFcd&690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pM5sFaJed&690
   清光绪年间的六角琼花台,在93年的时候被修过,上面的琼花也是93年的时候从安徽移植来的。去的时候已经是琼花的暮期了,所以琼花台上的琼花已经没有几朵了,只是旁边花圃里的琼花还有开着的。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pM5xjDT7d&690
   时人有诗云:维扬一株花,四海无同类。又云:天下无双独此花。宋仁宗宋孝宗都曾将它移植都城皇庭内,均不得活,只能重迁回扬州。整宋一代,古琼花都于扬州历经劫难,长生不死。直至宋亡元兴,这株举世无双琼花神秘凋零。

元代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琼花枯死,道士金丙瑞补植聚八仙,并筑琼花台一座。
http://s5/mw690/004hikidgy6SpM5C65Se4&690
   在琼花台的南面的一块石头上面,刻有光绪年间重修琼花台的相关事项。

  据《扬州市花》记载,琼花观因琼花而名,琼花观历史上多次经历战火,琼花台上的古琼花也未能幸免,宋代被文人们诗咏的世上独一无二的琼花,元代在战火中被毁。清光绪年间,琼花观两度遭火,诸多建筑遭毁,未能复建。时至民国,观内占地尚有百余亩,但亭台楼阁年久失修,琼花台上已无聚八仙,只栽了几棵冬青。民国末年,琼花观部分房屋改作江都县立中学,观内只剩琼花台、玉钩井、焚纸亭、石牌坊、观门殿、三清殿等建筑,且多荒圮不堪。20世纪50年代初,琼花观先后改为扬州市财经学校,扬州市第一中学。观门殿被拆除,玉钩井被废,琼花台改栽黄杨树。

  根据报纸的记载,民国八年为1919年,当时琼花观在十多年前两度失火,诸多建筑遭毁,有乡绅特筹款修筑该观花台也是合乎常理的。而到了1950年之后,琼花观中也没有种植琼花,这也说明,民国初年从江西移植过来的琼花已经不存在了。
http://s11/mw690/004hikidgy6SpM5G0qe9a&690

http://s9/mw690/004hikidgy6SpM5JUCY78&690
   复建的无双亭。一座重檐的仿古亭,上部圆顶下部四角也是蛮少见的。
http://s10/mw690/004hikidgy6SpM5NOPf39&690

http://s15/mw690/004hikidgy6SpM5RMd0ce&690

 

http://s13/mw690/004hikidgy6SpM702OU0c&690

http://s1/mw690/004hikidgy6SpM73LsQ50&690
   “玉钩洞天”井井圈,是八角石井栏,大约是清中期以后的,井栏壁上有“玉钩洞天”四个字。井栏内部有20多道痕,应该是民国以后附近居民公用的结果。
http://s2/mw690/004hikidgy6SpM77dtLe1&690

据史料记载,在清顺治、康熙年间,先后有两代张天师羽化在蕃釐观内,故为道家正一派视为圣地。而在古代许多小说里,琼花观都被描写成神仙出没或高人隐居之地。在明人写的《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一类小说里,都大肆渲染隋炀帝和琼花的神奇故事。在清代的一些笔记中,又常常记载江湖隐士或山野奇人寓居在琼花观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落魄的晚年常常流连于琼花台畔,悲悼自己的坎坷身世也像琼花一般。他的侄儿金兆燕有诗云:"峨峨琼花台,郁郁冬青枝。与君攀寒条,泪下如连丝。"描写了吴敬梓在琼花观里怆然涕下,泪湿衣衫的情景。


http://s3/mw690/004hikidgy6SpM7aWZ412&690

    关于这井,却是有着一个典故的。传说扬州明朝的时候,有一个黄冠道十拿着一幅画来见太守,说画中描述的是扬州的一处景致,但众人面对风景却不知是何处。献画的道士对此也讳莫如深。太守觉得此人言行诡秘,便令人尾随其后。谁知道士走到琼蓊观后面的一口水井旁,竟忽然消失了。
  于是,太守令人拖过一个死囚,让他下到井底看个究竟。死囚到井底一看,发现井中没有水,却寻到一个洞。进得洞门,只见里面奇花异草,树木葱茏,亭台楼阁,金碧辉煌,真仿佛玉亭琼楼一般。再抬头一看,房子的正殿上县有一匾,上书玉勾(钩)洞天四个大字。太守听死囚上来一说,不禁心旌摇荡,以为是世外桃源。可再派人下去看时,却是井水漫溢,怎么找也找不到那处胜境了。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pMfuEBR0b&690

   条石小桥。
http://s10/mw690/004hikidgy6SpM7gBXX49&690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pM7l33ved&690

http://s7/mw690/004hikidgy6SpM7oRAWb6&690

http://s6/mw690/004hikidgy6SpM7sUeN45&690

http://s5/mw690/004hikidgy6SpM7wQuMf4&690

   当做桌子腿的老石构建,上面的可能是石柱的一部分,有很精美的云龙的浮雕,下面可能是经幢的一部分。

http://s2/mw690/004hikidgy6SpM7IvZfa1&690

   一块踏脚石。
http://s14/mw690/004hikidgy6SpMfyMCF3d&690

http://s1/mw690/004hikidgy6SpMaCwdq70&690
   老青石铺地,地上都是老的青石,这也是修复比较早景点的特色。
http://s10/mw690/004hikidgy6SpMaG4ljc9&690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pMaK6Dh0b&690

http://s12/mw690/004hikidgy6SpM7ESZt2b&690

http://s16/mw690/004hikidgy6SpM7MvIb5f&690

http://s6/mw690/004hikidgy6SpMfCyS9a5&690


http://s9/mw690/004hikidgy6SpMnMcJ248&690

   那边的二层小楼就是文联驻地。
http://s11/mw690/004hikidgy6SpMfGiuu8a&690

   另一棵百年银杏。也是320年的,琼花观最老的见证者。
http://s13/mw690/004hikidgy6SpMnBN004c&690

 

http://s6/mw690/004hikidgy6SpMnGPxH55&690


http://s15/mw690/004hikidgy6SpMfKqYuce&690
   这边是琼花观东门的入口。
http://s7/mw690/004hikidgy6SpMfOPUq16&690

http://s11/mw690/004hikidgy6SpMfSNBw5a&690


http://s8/mw690/004hikidgy6SpM7BpgX07&690
   铺地上发现的一块老石刻,好像是两份石刻,右边的是佛学的经,左边的是记录什么事的。
http://s11/mw690/004hikidgy6SpMnQyIa4a&690
   这是琼花观的东门,是不开放的。
http://s13/mw690/004hikidgy6SpMnWIywec&690
   熊百之的题字。

   熊百之,1943年9月生。江苏靖江人。当代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扬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工程师。书法家熊任望(原名人望)之三弟。书法师从林散之魏之祯先生。主攻隶书,兼作章草、行书。隶书于圆厚中见秀逸,端庄中出风神;行书则溶入隶意。多书自做诗词,颇具书卷气。
http://s16/mw690/004hikidgy6SpMo0Z1Z2f&690
    大家都知道围绕着琼花,琼花观的故事有很多,我这里就不去细讲了,大家只当是听着好玩吧,反正隋炀帝肯定是不可能为了看琼花下扬州的,杨广先前在扬州那么多年,难道没看过琼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