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定位及策略
标签:
管理学科 |
分类: 学科热点 |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而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以及高校的就业指导也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目前而言,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多由行政部门的教师进行授课,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难以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产生有效作用。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必须对就业指导做出精准的定位,让学生通过就业指导对当前的就业现状和就业流程加以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浅析
大学生职业规划是指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个人能力为其进行合理化的职业设计,通过对就业条件和就业规律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做好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明确就业方向,了解就业环境,更好地适应社会。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学生才能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就业定位。职业规划从构成要素上来看包括评价自我能力、分析就业环境、决定就业目标和就业策略等。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要进行职业测评,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加以了解,分析学生在不同工作中的长处与短板,帮助学生实现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定位原则
1. 就业指导具有持续性。
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并将其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教育部门也需将职业规划设为一门必修课,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具专业化和系统化。就业指导应具有针对性,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教师应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制定合理的就业指导计划。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性过程,无论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都有可能会对他们日后的就业产生影响。因而就业指导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对当前社会和职业的人才需求予以及时了解,使就业指导更好地渗透于大学教育中。
2. 就业指导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就业指导教师应当准确地对就业形势进行整体把握,与此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就业指导不断向技术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当前大学生有着诸多的就业选择机会,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因而需要综合地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充分考虑就业和再就业的问题。换言之,大学生有着更为宽广的就业范围,出现了更多新的职业形态,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式要与这些外部变化相适应。此外,高校就业指导应当基于学校教育,根据社会和职业需求,将学校、企业和社会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学生开展就业讲座、就业咨询等活动,将就业指导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就业指导需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校就业指导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归属感,让学生通过就业指导形成正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意识。不同因素都会影响到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因此在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的时候还需着重提升其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教师还需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就业指导。要想使学生的职业意识得以培养,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制定针对性指导。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应当与时俱进,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职业规划。
三、基于就业指导定位的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
1. 科学开展职业测评。
大学生是职业规划的主体,其价值观、能力和兴趣等问题对职业测评产生关键影响,而这也是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了解并解决的问题。只有正确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才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当前很多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比较积极,能够正确分析自身的能力,但是部分学生存在缺乏自信、认识不足等情况,不能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导致职业规划存在不合理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当建设一套完善的职业规划系统,使职业测评更具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该职业规划系统应包括正确的职业测评方法、对职业测评范围进行合理规划、合理评估测评结果等,让学生准确地对自身能力进行认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指导教师也需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测评能力,运用丰富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分析职业要求和职业能力两者间的关系。教师还需指导学生掌握就业面试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并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就业测评更具有时效性。
2. 适当进行课程改革。
当前高校的很多课程设置都与实践相脱离,这是造成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高校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且缺乏对就业实践的解读,这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也无法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就业实践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难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因而高校需要对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突出就业实践,让学生在就业实践中更好地分析并解决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还需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着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3. 强化校企合作。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离不开实践的锻炼,高校应当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工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形象。针对部分就业价值观存在偏差的学生,通过在具体的岗位中进行实践,可以让这些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工作的不易,从而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可以对自身的职业方向做进一步的明细规划,不仅如此,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也会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
4. 建设就业信息资源库。
高校应当为大学生建设完善的就业信息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就业信息,并对就业市场进行预测,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就业信息。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当将大学生的特点与网络科技和市场需求实现有机结合,为学生拓宽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提供有利条件。此外,通过建立就业信息资源库,学生可以从中获取大量的就业经验,为自身就业提供有效指导,并且还能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高校还应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就业心理予以全面的了解,通过典型培养、团体辅导的方式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教授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做好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应当明确就业指导定位,采取有效的对策方法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梦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