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习惯养成21天理论

(2013-12-14 22:56:39)
标签:

教育

分类: 随笔案例

习惯养成21天理论

                                                                                曙光小学:姜爱华     推荐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即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想法。所以,一个观念如果被别人或者自己验证了21次以上,它一定已经变成了你的信念。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提醒,因为这段时间里,一种规则要求会使人觉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不要放弃第一阶段的努力,继续重复,跨入第二阶段。此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这段时间里执行规则会比较自然,比较舒服了,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刻意提醒。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时就已经把规则演变为习惯了。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的稳定期”。一旦跨入此阶段,就意味着已经完成了改造,这项习惯就已经成为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会自然而然地不停地为之“效劳”。

培养习惯重点要“熬过前三天”,养成一个习惯的平均周期为二十一天,而前三天最关键。熬过了前三天就不会觉得是种痛苦,一星期后就会产生兴趣,二十一天后做这些事就成了理所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注意培养习惯的“321”法则:

 3”是指习惯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必要性是指这个习惯对人生很重要;可行性是指对这个习惯设计很科学,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性是指一旦确定要培养这个习惯,最好用日记或工作日志等方面把它记录下来,让它每天来监督和提醒。

2”是指两句关键的话:第一句是“关键在前三天。”前三天一定要特别认真,要一百分的认真;第二句话是“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1”是指一个简单的口诀:“三七二十一”,“三”指前三天认真;“七”指一个星期七天;“二十一”是指三个星期。

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别看我们平时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学生会真实地执行,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那还没有形成稳固的习惯。就像烧开水一样,烧烧停停水永远不会开,刚热了又凉了,只有一股劲将它烧到100,就成功了。

对当前的中小学生来说,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和老师的用心和督促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一环。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