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城县建国镇石佛寺的历史由来

(2016-10-06 20:09:00)
标签:

历史

分类: 历史及传说

 http://s1/large/004gJqc9zy7uItz4qMe86 

  


自汉朝始,佛教才由西藏传入本地逐渐融合发展为本土宗教文化。并和本土道教同时在民间信仰流行,东晋时期,佛教开始蔓延盛行。


 


北齐时期,恢复并复建东魏废止的佛教及寺庙。上行下效笃信佛教人越来越多,大小寺庙星罗棋布,一些规模较大的庙宇建筑群也随之兴建起来。


 


当时,本地已是物丰地肥、人口密集各业繁盛的地域。在今毛店村西南位置,修建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释迦摩尼寺。(注:因为此寺庙的名称,以及佛的名称,并无史料记载,本地村民习惯称石佛为西天佛爷,按时间推断具体是弥勒佛,还是释迦牟尼佛,还是其他佛,有待日后商榷。笔者暂时称作释迦摩尼石佛、释迦摩尼石佛寺来命名。)庙内供奉释迦摩尼石佛像。


 


由于庙宇所建之地,为古时遗留低洼老河床故道内,频遭来自西边黄河故道清凉江和东边运河永济渠的溃堤水患,寺庙最终淤埋于地下。(此寺庙石佛于1998年出土,为扇面浮雕石佛)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分庭抗礼,两教朝野上下各有虔诚笃信者,并相互仇视。逐步演变成唐武宗灭佛。盛唐后期,皇帝更迭自上而下佛教又开始盛行。本地开始复建“释迦摩尼寺”。由于原毛店村西“释迦摩尼石佛寺”淹没迷失,所以另选其址在今石佛村西高地上,重建了“释迦摩尼石佛寺”。


 


复建的“释迦摩尼寺”仍供奉半浮雕双童子扇面汉白玉佛造像。依照原寺庙布局兴建,并扩大规模,气势更加宏伟。


 


据本地村民口口相传及碑刻载:寺庙建成后,由唐玄奘法师的亲传高僧两名,从长安辗转来到此地,其中一名在“释迦摩尼石佛寺”做了主持,另一名在城邑北的“清凉寺”做了主持。


 


当时此地为东武城邑城所在地,所建庙宇众多,因其它寺庙皆是泥塑佛像,唯独此寺为石头佛像,城吏遂命名此寺为“石佛寺”标注于史典图册中。


 


石佛寺最初占地总面积约三十余亩,是本地六大庙宇之一(石佛寺、旧县寺、兴国寺、孔庙、观音寺、清凉寺),石佛寺由山门殿、金刚天王殿、西天如来佛祖大雄宝殿、藏经殿、僧人起居生活房屋等建筑及寺东僧侣院菜、田地和场院等构成,寺前为当地民众住户集聚区(如今人们还是习惯称此地这些居住户为“寺前里的”),石佛寺经历代损毁修缮,在清朝前,占地面积仅剩十亩左右,其中寺院建筑及院落占地一千多平米。


 


清末,因大雄宝殿损毁,释迦摩尼石像和三尊龟驮功德碑暴露在重修的山门外,释迦摩尼佛像造型精美,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高约一米半左右端坐在佛座之上,身边两侧各有一个童子石头雕像,寺内东殿供奉金刚天王,西殿为藏经殿。


 


民国时期,石佛寺用作教化不孝村民的课堂,山门内供有释迦摩尼佛(村民亦称西天佛爷)泥塑雕像,北大殿内墙壁上绘有刘备、关羽、张飞等人物彩绘。


 


上世纪文革期间,此庙被夷为平地,所拆木料砖瓦被村民用作民建,石佛像及碑刻被破坏,佛像头部损毁,残存佛像等文物被村民挖坑掩埋,由于时间久远,埋藏地坐标已迷失。


 


 


现在原石佛寺被拆除后,原址被规划为民宅,不知是出于偶然,还是其他科学未知原因,这些寺庙上的民宅住户都经历了一些离奇遭遇,现在都已搬离此地,如今遗址上残垣破院杂树丛生,一片荒凉。


 


石佛寺历来香火鼎盛,出家僧人多为附近苦民,最后一名僧人为要庄村人士。另在寺庙周围因施工出土了很多宋代和尚双缸圆寂坟。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使千年寺庙香火传承不断,在原寺庙遗址中心位置,附近隋氏村民自筹自建了三间庙堂,内供有西天诸佛、菩萨、金刚及天地三界十方诸神牌位。每逢初一十五及节日,众多村民纷纷前来供奉烧香,以祈平安多福。


 


石佛村名由来:据石佛寺碑刻记载,最先迁于此地的人姓王名团,遂取村名为王团村(县志中载:王泉村,属笔误,需更正),后来各姓氏迁民纷纷在此汇聚定居,改名为集贤庄,渐渐地人们因寺庙的名气越来越大,又易名为“石佛寺村”今简称石佛村。(本文作者:刘清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