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第二学期语文组第三次教研组会议暨第一次集体备课

分类: 各学科集体备课活动 |
3月22日,语文教研组全体组员在教学楼302会议室开展了本学期的第三次教研会议暨第一次集体备课。
1.技能节赛项:叶艳负责现场作文赛,苏忠仙老师负责创新创业赛
2.读书节
2、分级段确定期中考试命题和审题(高一高二高三)温馨提醒,有关比赛的事项提前安排(组织形式、内容、资料何种形式留档等)
3、高三复习计划的探讨和复习师资的增加
培优补弱还是分模块教学?
4、交流分享2.0提升工程的学习进度
5、高二省人人测比赛的启动
6、集体备课
《祝福》教学设计
王海舟参加省创新杯说课比赛,本次集体备课的内容是《祝福》
《祝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小说与电影的片段对比,解读祥林嫂与“我”的人物形象。
2.讨论小说与电影的不同细节,在探讨中解读作品主题。
教学过程
热身小游戏:截取不同片段祥林嫂的画面,判断分别是什么时期的祥林嫂,你是通过什么判断的?(找文中对应的描写祥林嫂外貌的句子)
从祥林嫂这个人物的外形上看,电影还是比较还原小说的,但是因为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其中肯定有不同的地方,那电影中有没有不那么还原小说的地方?请同学回答
讨论一: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的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怒砍门槛,电影中的这个情节合理吗?
为什么他要增加一个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呢?或许,这是导演的美好的期许,希望被压迫的人们都能勇敢的起来反抗呢!
讨论二:祥林嫂死去的画面
原文有没有写祥林嫂的死?那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是如何知道祥林嫂没了?找到原文片段(诵读,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人的语气态度):
电影的处理更好还是小说的处理更好?
讨论三:有没有魂灵的发问,发现“我”的消失
小说在选择叙述者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我”?能不能换成故事中的其他人,比如四叔,比如卫老婆子?
1.我是一个怎样的身份?
2.“我”的身份决定了“我”的选择。“我”是一个知识分子,也只有“我”才会关注祥林嫂,思考祥林嫂的悲剧的成因。
3.“我”看起来似乎是与鲁镇对立的人,是与鲁镇中的人不同的人,但是当“我”处在鲁镇这样的社会中,面对祥林嫂的悲剧故事的时候,“我”表现出的是软弱和浅薄、无奈和逃避,“我”似乎被同化成为了这个病态社会的一份子,而这更加深了这个故事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