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心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内生动力
(2016-12-06 08:41:26)分类: 专题研修 |
成华实验小学创办于2000年4月,现有教职工118人,学生2045人。多年以来,学校以“知心育人幸福成长”为办学理念,不断挖掘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精髓,营造浓厚的心育文化氛围,采取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序列化活动、学科渗透与拓展等措施,“知心教育”办学特色逐步彰显,成为了首批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首批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校,市义务教育示范校、市优质教育集团。顾明远先生参观学校后说:成华实小是在用“心灵塑造心灵”。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构建了“知心课程”体系来整体实施。具体情况如下:
一、知心课程的总体目标
1.激发学生的内源性力量,培育主动发展的阳光少年。我们发现当前教育环境下,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没有点燃,内生性力量没有唤醒,存在“被教育”和“被学习”现象,教育有时候甚至变成了对学生身心的一种伤害。要实现对学生内源性力量的激发,需要知心课程体系的践行。
2.唤醒教师的内生性力量,培育积极向上的知心教师。很多教师被动的接受工作,缺乏用心灵启迪心灵的感悟,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激情,缺乏对生命的热忱,而有些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差,怨天尤人,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就像疲劳驾驶的卡车司机。
3.领悟国家教育意志,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使其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价值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这些恰恰与我校的知心课程体系不谋而合。
4.践行知心育人理念,实现学校特色发展。持续探索知心育人的教育体系,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奠定了基础。我们提出的知心育人的教育体系迫使我们深入探索知心课程体系的建构,使其成为实现我校办学理念的重要基石。
二、知心课程的建构过程
知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不是一个人短时间一次完成的,而是全体师生共同研磨,不断实践,不断改进的动态过程。构建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查访谈、实践积累、选择提炼、凝练经验、实践运用和评价完善六个环节。
1.调查访谈。对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或者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心理成长现状、发展需要、爱好兴趣等,全面把握学生的成长需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构建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生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和需要。
2. 实践积累。结合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把握,根据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由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在不断实践中挖掘知心教育的内容与素材,积累开发知心教育课程的经验,初步制定课程开发的计划与实施要点。
3. 选择提炼。经过教学实践的初步积累,筛选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要的课程,精挑细磨,精心提炼实践中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形成课程的初步构想。
4. 凝练经验。根据课程的初步构想,确立课程目标与主要内容,大量搜索整理与分析素材,挖掘学科课程的知心元素,编写校本课程的校本教材,请专家对学科课程的知心元素挖掘情况及校本教材的适用性、主要内容等进行修改,提炼出学校的实践经验。
5. 实践运用。有了课程计划、对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处理和编写的校本教材,知心课程就正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在实施中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边修改,为课程的完善做好准备。
6. 评价完善。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实施并没有结束,为了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和发现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程领导小组定期对课程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教师、学生等也会对课程进行评价和反馈,这些评价和反馈的意见是完善课程的重要信息,由开发教师根据这些意见以及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再次修订并完善课程和教材,从而形成更加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最后,统整学校现有课程,形成知心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助力学生的快乐成长,发展核心素养。
三、知心课程的框架结构
我们将知心课程分解为知心学科课程、知心活动课程和知心空间课程。
我们所说的知心学科课程,是指具备“知心课堂”特征,或者包含知心教育内容的课程。一是构建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知心课堂”是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我们创建的“知心课堂”,是从培养学生生命素养的价值出发,基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回归,遵循生命学习成长的规律,创造入心、育情、启智、益德的教学过程,并在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生命的学习动力,开发生命的学习潜能,澎湃学生的学习活力,彰显“真善灵创”四大特征,深度挖掘学习质量与效能的课堂。在实践中,一方面我们根据“知心课堂”的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再造,另一方面采用“放手·自主学习”策略、“民主·交互创生”策略、“激扬·情智交响”策略、“引航·情义交融”策略、“包容·和谐共生”五种教学策略推进“知心课堂”的实施。二是校本课程,每周一节知心校本课程,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任教,所用教材是由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花开的声音》。三是学科渗透,利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进行结合,比如在四年级语文课《语言的魅力》的教学中,我校老师就采用了心理学的“共情”技术,让学生戴上眼罩,设身处地地体验盲人的世界,从而产生情感上共鸣。“共情”技术的运用,在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文章。四是进行了学科拓展,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开展了学科拓展的训练,比如美术课的“心理画”,语文课中的“心灵日记”等。
知心学科课程主要通过增、减、合、分、引五个渠道找到更适宜学生需要的知心学科课程。增:引入儿童积极心理元素、时代元素、国学元素、中西方传统元素、历史元素等;减:剔除与不适宜儿童心理发展的元素;合:重组教材使之更适宜儿童发展;分: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解学科课程;引:引入完整的体现知心育人的课程作为学科课程。
知心学科课程的效果:一是学科情谊的培育,对学科兴趣的热爱。二是学科创新心理培育,培养创新精神。三是学科素养的和谐,心理的和谐。四是学科教学中人际关系的和谐。五是学习性心理的培育,包括方法和潜能。
2.知心活动课程
我们将知心活动课程分为知心特色活动、知心拓展活动、家校共育活动三大板块。具体内容如下:
心育特色活动:心育十二节,学校每月组织一次大型主题节日,融合心育、德育及学科特色,激发潜能、绽放活力。如6月是培养阳光心态的男孩女孩节。‚心育操,结合艺术心理辅导,创编“心育操”,从2001年至今已经形成九套固定心育操,制成的光碟《心手之间》在全市推广应用。③知心团辅,采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品质。④知心个辅,利用知心小屋、心灵港湾等主阵地,专职心理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乐观心态,培养积极品质。
心育拓展活动:校园心理剧,自2011年第一届心理剧大赛开始,连续多年不断创新发展。《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我校的心理剧。‚心理微电影,结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烦恼和问题,在老师的指导下,拍摄成微电影,在全校播放,产生共鸣。③ 心理博客及咨询网站,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心理发展,在关注学生心理状态的同时,保护他们的隐私。其中“知心信箱”倾听同学们的心声,“在线聊吧”接受孩子聊天谈心,“心理魔镜” 指导孩子照照自己的心灵,“你说、我说”寻找大家的帮助,“心理书架”汲取心灵的营养等。
家校共育活动:知心家长课堂,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影响下,部分家长对知心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主动参与到学校的知心教育工作中来,在知心家长课堂上交流心得与体会。‚知心家庭评比,每学年,学校都要对家庭进行测评,对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对整个家庭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家庭,给予表彰,颁发“实小知心家庭”的证书。
为保证知心活动课程的落实,我们在时间上已经成为序列化。具体就是每天做一次“心育操”,每周上一节“心育校本课”,每月有一个主题节日,每期排一次“心理剧”,每年评一次“阳光少年”、“知心教师”和“知心家庭”。
我们开设的知心活动课程广泛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内容上突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组织训练活动。比如:在知心活动课程中设置的“好事周记”,每周回忆并记录自己感到愉快的3-5件事。“愿望清单”,写出对一些事情的期待。“交流善举”,组织交流会,讨论自己被他人友善对待、及友善对待他人的故事。“写感谢信”,给身边的良师益友、挚爱亲人写一封感谢信。“积极应对”,采用表演、辩论赛、阅读、观影等方式,学习并交流应对各种压力和困境的策略。通过这些活动,更好地激发了孩子们内在的积极能量,有效地提升了心理素质。
3.知心空间课程
我们的知心空间课程由“知心场地”和“知心标识”两部分组成。
首先,加强了知心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知心空间。知心场地分为共享性场地和个性化场地。共享性场地包括以“爱、分享、共成长”为主题的雕塑,“分享成长快乐”心语亭,供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展示区,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心理健康活动中心”,深受学生喜欢的“知心小屋”等。其中,“心理健康活动中心”拥有办公接待区、个别咨询室、团体辅导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心灵阅读室等功能空间。“知心小屋”是成都小学界最早建立的心理咨询室,规划了“心灵书架”“心灵驿站”“主咨询区”“涂鸦墙”等区域,学生可以在这里自己调节情绪、释放自我、认知自我,或通过画笔涂抹心情,与咨询老师心理交流。
个性化场地根据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心育角”,用以缓解学生成长中的压力与困惑,满足孩子们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包括心情晴雨表、涂鸦墙、心语信箱等。例如,有些班级设置了“心情晴雨表”。学生可以在这通过卡片展示自己当天的心情,红色卡片代表“我很开心”,橙色卡片代表“我感觉还好”,蓝色卡片表达“我有点伤心”,黑色卡片传达“我感觉糟糕透了”,老师对情绪不佳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关注和指导。
其次,设计了一套知心校园识别系统,并将它镶嵌在学校的空间中。一是提炼知心校园标识语。从“幸福感”出发,确立教师的文化标识语为“做知心教师,享人生幸福”;从“快乐”体验开始,确立学生的文化标识语为“做阳光少年,享成长快乐”;以“爱”为基点,确立我们的校训为“爱、分享、共成长”。二是确定知心校园标准色。我们选红、白、灰作为学校基本色,其含义是“沉静与活力、积淀与创新”。三是设计知心校园标志物。我们设计了由“心灵、阳光、向日葵”三元素构成的成华实验小学LOGO,其寓意是“温暖、乐观、可持续发展”。LOGO广泛应用在校服设计、标志识别、办公用品中,包括校徽、校旗、校服、校报、校信封、校信笺纸、校纸杯等。
四、知心课程的组织管理
我们设计的知心课程由全体行政班子参与组织领导,由全体教师参与组织实施。我们建立了这样的组织领导机构图:
五、知心课程的队伍建设
建构知心课程体系,需要加强知心课程队伍建设,即培育“知心教师”。我们认为的知心教师,是能够传递精神的正能量,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自身具有一股平静之气,有爱心,能用心做事的教师。
1.建构“知心教师”培育课程
为了让教师更好的践行知心课程体系,学校精心研发并实施知心教师发展课程。知心教师课程下设:积极心理品质课程、MBTI沟通课程、“ABEDE技术”课程、知心德育课程、知心课堂开发课程、小专题研修课程等。
2.建构了“知心教师”培育路径
我们为不同层次的知心教师建构了不同的培育路径。具体内容如下图:
3. 采取了多种培育方式
一是邀请省、市专家举办“积极心理学”等专题讲座;二是成立“知心教研组”,由专职教师领衔,兼职教师参加,共同学习;三是开展“知心教师”评选活动,以积极视角发现、解读学生成长现象,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四是成立积极心理学教师工作站,以情绪管理为核心技术,引导教师掌握共情等心育技术,促进教师心育能力的提升。五是搭建各种活动平台,定期开展学科带头人示范课、名师精品课、骨干教师研究课、青年教师“达标课”等活动,建立博客、主题教研、课改沙龙等研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