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检测技术在遗传性耳聋的应用
http://s10/mw690/004guILBzy6NlXdv71Tc9&690
1985年美国科学家率先提出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人类基因组阐明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使人们第一次在分子水平上全面地认识自我。该项计划于1990年正式启动,至2003年4月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
崭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分子诊断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健康和疾病观”。
遗传性耳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从全球来看,每1000个新生儿中,有1-3名听力障碍儿童。在所有致聋原因中,约60%的新生聋儿与遗传因素有关。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有超过1000万遗传性耳聋患者。
随着耳聋基因组科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耳聋基因研究和临床诊断技术已成为耳聋病因学分析的重要工具,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对几个常见耳聋基因进行检测,明确中国人中多数耳聋受检者的遗传学病因或其致病突变的携带情况,进而预防耳聋发生,切实指导预防出生缺陷工作的开展。
遗传性耳聋指的是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大多属于单基因病。基因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研究发现,GJB2 、SLC26A4、线粒体基因是导致中国大部分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的3个最常见的致病基因,通过对以上基因进行检测,可以诊断近60%的遗传性耳聋。
一、药物性耳聋
药物性耳聋,指的是使用某些药物治病或人体接触某些化学制剂所引起的耳聋,主要表现为听觉系统的慢性中毒,以耳聋、耳鸣为主。目前,药物致聋己成为我国聋儿的主要发病原因,已发现近百种耳毒性药物。
研究发现,药物性耳聋与线粒体 12S rRNA 基因密切相关。该基因为母系遗传基因,携带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受检者,其母亲家族中的亲属,应筛查该基因位点。如果存在该基因突变,应避免使用氨基糖甙类等耳毒性药物。
二、 先天性耳聋
先天性耳聋是指因母亲妊娠过程、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或遗传因素造成的耳聋。先天性耳聋包括遗传性耳聋和非遗传性耳聋。其中,遗传性耳聋是指常染色体上的显性致聋基因GJB2基因传给子代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2008年,我国新增的聋儿近4万人,其中半数以上为遗传性耳聋。
若该基因有一个位点发生杂合突变,受检者为该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听力可以为正常。当该基因有一个位点发生纯合突变,或有两个位点同时发生杂合突变,往往出现听力损害。
因为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患者的神经末端正常,该类患者非常适合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效果满意。
三、大前庭水管综合征
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是先天性内耳畸形的一种类型,前庭水管(VA)在胚胎发育时期受阻导致VA异常扩大,扰乱了循环平衡,导致耳蜗神经损伤,产生神经性耳聋,常发生在学龄前。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基因研究显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为多见,目前认为SLC26A4基因突变和大前庭水管综合症有关,现在的许多研究也表明至少90%大前庭水管综合症患者均具有该基因突变。
同样是耳聋,但导致聋原因各不相同,通过耳聋基因检测,为尽量避免相同遗传因素导致耳聋的人婚配提供理论依据,提早采取干预措施,及指导生活,最大化的减少遗传性耳聋发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