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2020-07-05 12:02:55)
分类: 专题研修

古诗教学中开展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成都市双庆小学    李峥峥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双庆小学六年级组小专题研究主题是《读写结合作业设计与研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很注重指导学生进行300字左右的片断练习,并在不同课例中开展:学完《养花》,就让孩子写写自己亲人的兴趣爱好;学完《爸爸带我去爬树》就提笔写一写我和父母之间最快乐的一件事;教学“生命”这一单元让孩子回家采访妈妈的生产过程再写一写自己出生时的情景;教学《琥珀》后,先告诉孩子们自制琥珀的步骤,让孩子们买回松香在家自制琥珀,并把过程写下来,孩子们做成了里面有树叶的新奇“植物琥珀”,放进蚂蚁做成了奇妙的“昆虫琥珀”,还有放入硬币做成的“财宝琥珀”,自制过程奇妙而印象深刻,最后形成的文字语言生动,细节丰富;学完《我看见了大海》以后,以河子的口吻给伯伯写一封信,信件感人肺腑;学完《一个这样的老师》以后,以“怀特森”先生的口吻来记叙这个故事,体会老师的心理活动……一篇篇不同训练点的片断练习最后再整合成单元大作文,每一次的片断练习,班里都会涌现出几篇突出生动的优秀作文,还有学生的作文刊登上报纸。

六年级下册主题课文中写人记事、写景写游记类的作文我训练了不少,但对于常常注重阅读教学、品词析句的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读写结合呢?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

为了在古诗中渗透读写结合,我选择了《送元二使安西》这一课进行思考和设计,因为这一课是送别诗中的经典,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特别利于通过想象、品读来指导学生扩写诗歌。如果把这一课扎扎实实上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古诗词扩写方面的能力,那么,就会为我今后在古诗词教学中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二、 研究设计与过程

在选课后,我认真研读了教材、教参以及前人的教学设计,这些设计多以诵读为主,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我发现,前人的教学设计中基本没有读写结合的案例可以借鉴和学习,这让我非常伤脑筋,但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希望和力量,我决定好好设计这堂课,设计出新意来!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怎样将诗歌的景和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呢?如何让学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唐朝,回到那个微雨的春日清晨,感受那份离愁别绪呢?我有以下的策略:

(一)运用对比,感受渭城的清新和安西的恶劣。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苍翠欲滴。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一场朝雨,才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而这幅清新明朗的画卷却是元二离别前的处所,前面的两句越美,越清新,越能反衬出元二所去的安西的环境恶劣,这次离别的不舍。所以我必须使用对比的教学环节,把清新感悟够,把恶劣感悟深刻。

(二)运用背景资料理解诗歌含义及情感。

在“知作者”环节,我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介绍了王维的离愁别绪;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介绍了王维对边塞生活了解很深。在品味一二句时,提到“柳”,介绍了柳是离别的象征,通“留”。品读三四句时,介绍了安西、阳关、阳关以西的资料,为学生理解“西出阳关无故人”奠定基础。

(三)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想象画面。

1、巧设导语和过渡语

现在学生们正值毕业前夕,我就利用他们毕业前那份不舍的情感,让他们谈一谈离别前的感受,把整个课堂带入离愁别绪中。

在课堂上的每一句导语都与诗歌有关,每一句话都不离开创设的情感。

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这首诗其实展现了两幅画面,前面两句展现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我让学生先通过朗读诗歌和看书上插图看一看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在通过想象描述这幅场景。

后面两句展现了一幅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的图景,我用图和语言描述将学生带进了这样的场景中。

3、合理运用图片和音乐

在展现安西和阳关以西的场景时,我运用了中国地图,在图上表明渭城、阳关、安西,让学生直观上了解路程长之长;我又展示了几张戈壁和沙漠的图片,让盆地的学生了解边塞的恶劣环境。

在领悟诗歌感情,煽情齐读的时候,我插入了《阳关三叠》曲子,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充满了离愁。

(四)指导写法扩写诗歌。

     本诗是以借景抒情的写法写诗歌的,对于学生扩写成记叙文是有借鉴作用的。在学生想象画面的时候,我对他们进行写法的指导,比如,提醒他们加入环境描写,想象渭城街道上除了柳树和客舍,还有什么景物?提醒他们想象王维可能有什么动作,什么神态,他会对元二说什么?

三、 教学设计呈现

(一)创情境

1.同学们,再过一个多月你们就要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伴六年的同学,分别在即,你的心情怎样?

2.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提到分别,总会使人觉得伤感。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3.师:这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诗句,传达了诗人难以割舍的友情。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见证两位朋友的友谊。一起读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解诗题

1.师:你从题目知道了什么?(元二?使?安西?)

师补充PPT: 安西: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2、注意读题目停顿:送元二 使安西

(三)知作者

1、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2、提到王维我们并不陌生,王维17岁时离开家乡在古都长安所作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你能背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少年离家的王维对离愁别绪的感受非常深刻。

3、他对边关的生活也非常熟悉,他在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生背)也为今人称颂。(四)明诗意

1、打开书,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单生读,正音(舍、朝)。齐读。

3、读出诗的节奏。4+3.齐读。

4、学习一二句:

1)自读,结合插图,想一想,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注意:一场什么样的雨?小雨,浥:湿润;青青、新;柳、留)这里的空气——柳树——

2)你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悟诗情

1、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中,王维和元二就要分别了。元二从渭城一路向西北,就会到达阳关。对阳关的介绍(出示图,师生介绍阳关资料)。你还知道哪些著名的关口?

2、中国地图(PPT图)。从渭城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也要走整整6个月的时间。

3PPT图。阳关以西又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呢?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你有什么感触?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

渭城这儿有喝不完的家乡水,听不完的家乡话,安西那儿——

4、学习34句。是啊,王维也是这么想的。于是他端起酒杯对元二说:

(故人:老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具鸡黍,邀我至

(更尽)一杯再一杯,王维会对元二说什么呢?(注意王维的动作和神态)

5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喝完这最后一杯酒,元二就得起程了,让我们一起举起酒杯,再送送元二吧!

6、王维在元二离开六年后就去世了,没想到,此次一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再一起吟诵这首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师生共读。

7、这首曲子叫《阳关三叠》,是后人根据这首送别诗谱的曲子,因为诗中有渭城和阳关的地名,所以该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
(六)小练笔

要求:将诗歌改写成一篇短小的记叙文,要求注意环境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七)结束语

同学们,要想真正理解这段穿越时空的离别之情,还需要我们用以后的生活中去慢慢品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松鼠
后一篇:影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