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交际语境下的“内容组块式”教学初探
(2016-01-09 16:01:47)分类: 专题研修 |
小学语文交际语境下的“内容组块式”教学初探
成华区青龙小学
在导师李建荣名师的带领下,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都积极参与到了我们工作室探究的一个小课题“交际语境下的语文教学”,目前已初见成效,形成了诸多的研究成果。我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也深受启发,结合薛发根老师的“内容组块式”教学,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认识。
一、内容组块式教学的内涵
(一)组块
将若干较小单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及由此组成的单位。该概念由美国哈佛大学的米勒1956年首先提出。米勒认为,短时记忆中的一个单位相当于一个组块,组块是一种可变的客体,它所包含的信息可多可少。一个字母是一个组块,由几个字母组成的词是一个组块,几个词组成的一个词组也是一个组块。而在心理学中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一些要记忆的东西加以分类或加工使之成为一个小的整体,就称之为组块。
(二)组块教学
“组块”教学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目前,江苏省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发根老师就“组块教学”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组块”就是让学生进行学习的自主组合、整合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自我建构的过程。“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是基于组块原理的语文教学方式,即以发展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板块,促进学生言语智能的充分生长。情感推动、思维发动、实践(表达)促动是语文组块教学的心理学原理。
从语文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组块”教学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通过一项项有机整合过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既有整体性又有分散性的语文活动来深入理解课文,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人文素养,而这些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是符合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和内在规律的。“组块”教学注重的就是教学内容的整合,以学定教,删繁就简,将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块状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活动,着眼于能力的训练。
(三)交际语境下的内容组块式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在这样的交际语境下,所谓“内容组块式阅读教学”,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巧妙地将课文内容分割成独立的板块组合,又灵活将课堂设计成不同层次的独立的活动形态,将看似独立的内容组块进行相应的和谐整合,以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从它的教学形式来看,是将线形的教学转变成块状的教学,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整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从它的教学内容来看,是将原有的教学内容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教学板块进行,再围绕教学目标,又巧妙地将看似独立的板块紧密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它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来看,是将一堂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过程也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聚焦于不同的一项目标上展开教学,这项目标可以是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可以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是研究课文的一种写作方法、表达方式,也可以是为达成教学目标而设计的一次小练习,以此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综合能力。
二、内容组块教学的特点
(一)独立与整合的统一
“组块”教学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提炼成一个个小板块来独立教学,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可以将伯父生前的几件事分割出来单独教学,“谈论水浒”、“笑谈碰壁”、“燃放烟花”、“救治车夫”、“关心女佣”几个小故事分别来体会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体现内容的独立性。但这些独立的小故事又是置于课文整体的背景下来加以整合的,并没有离开课文的主题;也没有进行专门的单项训练和实践活动,而是要将言语训练、言语实践与文本本身的学习、感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板块。所以,“组块”只会增强课文原文的整体性,而不会破坏整体性,达到了独立与整合的有机统一。
(二)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把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已经阐述得十分清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常常找不到知识转变成能力的中介环节。交际语境下的内容组块式教学正好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有机的结合了起来。
(三)诵读与感悟的统一
以读带讲,以读促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让学生来达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组块教学正是抓住了重点的关键的内容,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情感,读出韵味,通过读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积累,引导学生通过思维与想象,达到对文本背景,文本内容、情感与表达的领悟,通过自读自悟,达到读悟融会贯通,和谐统一。 如教学《白桦林的低语》时,将第5自然段的四个片段分割出来,创设 “犯烟瘾”、“两小时喝一口酒”、“不看书报”、“不听音乐”四种情境,通过自读、个别展示读、轮读、齐读、边读边联想,边读边批注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看林人恪尽职守、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内容组块式教学并未将教学的重点只放于文本之内,还注重从文本到生活的延伸,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从理论到实践的延伸。如学了《小英雄雨来》,从雨来身上,我们想到了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王二小;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海娃。学了《尊敬普通人》,我们让学生也到身边去寻找具有高尚行为、品质和精神的普通人。
三、内容组块式教学的课型
1.诵读感悟型。对于精美、典范的课文或段落,宜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诵读训练,从中领悟言外之意,体悟言中之情,感悟言语规律,既积累语言材料,又培养语感。
2.情境运用型。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语言交际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掌握语文。
3.研读探究型。启发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深入探究,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研究新问题、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主题活动型。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开展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表演、诵读等,让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得到知识、情意、能力间的和谐整体发展。
四、内容组块式教学的基本模式构建
(一)听写字词,提炼组块
组块教学时,我们要善于从文本中提取能概括文本内容的需要积累的重要语言材料,将一个语言材料提炼成一个组块,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学《学奕》一文,刚上课时,先听写两个词:专心致志、三心二意,让学生对这两个词识记;接着再让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验上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练习造句;然后引出本文弈秋的两个弟子,他们是如何跟着弈秋学习的。这样一来,我们便根据课文内容提炼出了两个组块来进行对内容的深入学习。
再如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先听写一组词语,生死攸关、绝密情报;接着听写一组人名,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接着又听写一组短语,吹熄蜡烛、端起烛台去柴房、端起烛台上楼;再听写一组词,危机、厄运、 ……;最后听写两个四字词语:临危不惧、机智勇敢
这五组语文材料的听写,看似它是独立的,毫无关联的,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它重新合成有内在联系的三个组块,分别是伯瑙德夫人组块、雅克组块、杰奎琳组块,这些词语因故事情节而结成记忆组块,对相似结构的故事具有摄取功能,学生会凭借这样的记忆组块熟练地解读与识记相似的故事,从而提高阅读速度与阅读能力。
绝密情报、生死攸关
伯瑙德夫人
吹熄蜡烛
危机
(二)运用组块,概括内容
学生具有自身的阅读经验,他会主动地对这些听写的词语感兴趣,产生联想和猜测。这一个个的独特的结构组块,对学生产生阅读召唤,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组块教学就是将学生的阅读经验结构和文本阅读召唤结构联系起来,推动学生做更层次的阅读。而且,学生利用这几组语言材料,更精确地继续以《生死有关的烛光》为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就是围绕几个主人公而展开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什么时候,因为什么情况,他们做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
学生根据五组语言材料很容易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二战期间,伯瑙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一份绝密情报,临危不惧、机智勇敢地分别与德军侵略者做斗争,最终保护了情报的故事。
(三)分解内容,突破重点
学生在阅读中已经产生了经验,通过建立储存在大脑中的“组块”,与文本中的内容与表达进行对比,做更细致地分析,从而突破重难点的学习。
学生学习《生死攸关的烛光》,对伯瑙德夫人一家所做的事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自然一步一步地去挖掘:当危机降临时,伯瑙德夫人、雅克、杰奎琳三人为了保护情报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四)抓住重点,训练朗读
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故事情节,因为表现的手法不一样,运用表达方式不一样,所以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是不一样的,那么在朗读的指导上也有所不同。继续走进《生死攸关的烛光》:
伯瑙德夫人“急忙从厨房里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轻轻地把蜡烛吹灭”。一个“急忙”我们看出了伯瑙德夫人是多么的焦急,一个“轻轻”我们可以看出面对危险时,又是多么的镇静。你怎么将万分焦急中的那份镇静,在敌人毫不觉察之下读出来呢?
(五)诵读品悟,体会情感
边读边悟,以读促悟,以读悟情。我们要抓住重点段落,关键词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身临其境地诵读,从读中去品味,从品中去感悟作者情感的流露。学生也正是是这样深层次地与文本的作者进行了对话与交流,这也是对交际语境这个概念做了重要诠释。
教学《一夜的工作》,当学生读到“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一小碟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那么当作者何其芳在最后两个自然段,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喊“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此时,我们相信所有的读者都一定会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六)情感迁移,拓展延伸
《相似论》认为:为迁移而教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类似的能力,因为发现类似是实现经验转移的先决条件。人的大脑不管是在显意识中,或者在潜意识中,都是按照相似性进行激活、联系、匹配、重组的。这是大脑对信息加工的必然运动形式。凡具有创造才能的人,大都具有一种在最不相像的地方捕捉到最朦胧的相似线索或共同要素并拿来加以运用的能力。小学生往往缺少这种发现相似的洞察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运用前后联系的策略,帮助学生去发现与觉察复杂纷纭的现象之间的共同要素与相似联系,找到学习内容与他们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之处,把当前的知识与能力纳入到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生死攸关的烛光》,通过学习了伯瑙德夫人一家为了保护绝密情报的不同举动,随着形势的一步步严峻,让我们的心情也随着它的发展而波澜起伏,也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才叫做“生死攸关”,题目最后得到了破解。聪慧的杰奎琳“端着烛台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随着“蜡烛的熄灭”,我们提到嗓子眼儿的心也稳稳地落下了,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想象敌人走后的情景,写下来。”这样的一个小练笔的拓展,是对读者波澜起伏情感的一个归宿;面对保护情报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我们一起再看看《鸡毛信》里海娃的同样遭遇,又是怎样的一番惊心动魄。这样一篇相似文章的延伸,是对故事情节的再一次感知,对人物形象刻画的进一步升华。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交际语境下的内容组块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还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思想,有待我们进一步去了解,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