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随文识字”
(2016-01-09 19:32:54)分类: 专题研修 |
小谈“随文识字”
成都市北新小学
一、“随文识字”是什么?(什么是“随文识字”?)
——曹海永(载于《江苏教育》2010年第3期)
二、为什么要“随文识字”?
(一)创新之处
综上所述:“随文识字”体现了识字、阅读、表达能力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说话造句、写作等练习又巩固了识字。
即:“随文识字”实现了识字教学的双重目的:在阅读中识记汉字;通过识字帮助阅读。
过渡:“随文识字”既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思想,继而成为一种教学要求——
(二)《新课程标准》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对低年级段的识字提出了以下要求: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基本理念:1、多认少写,认写分流;——识字量大
2、主动识字,独立识字;——强调兴趣
3、汉语拼音作为工具。——注重过程
由上述要求和理念,不难看出,“随文识字”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顺应儿童认知心理和发展的最重要识字方法之一,是值得大力推崇的。
三、怎么样来“随文识字”?(“随文识字”怎么做?)
一直以来,我们低年级的大部分老师都存在困惑:课文比较长,怎样处理课时问题?是先学习课文还是先识字?识字是重点还是理解课文是重点?边学文边识字这样一来,一篇课文往往会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还有的教师认为像这样教学教师仍然以分析课文为重点,没有突出识字。其实,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对随文识字的理解。
原来“随文识字”不只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在课文中,在语言环境的中读准字音,它包含以下几方面:“ 随文正音”、“ 随文记字形”、“随文解义”。
其基本程序为:
(1)初读课文,找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精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字义。
(3)采取多种形式,复习巩固识字。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有四项任务。
学习目标:
1
2
3.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是怎样脱险的?
4.写生字,要求写得正确、规范。
不难看出,以上4条学习目标,1、2、4条都与识字有关。目标真正体现了识读的结合,音、义、形的融合,识字、阅读一体化。我们再来看具体的操作。
师:现在,先来看第一个任务。(出示投影片)这一课的生字一共10个。
险
生:我认识"拼"。
师:这个"拼"你是什么时候认识的?
生:我是一年级时认识的,那时书上有一个词是"拼音"。
生:我还认识"杂"。
师:(老师指"纷")这个字,有认识的吗?
生:认识,这个字读"fēn"。
师:你是怎么认识的?
生:我是在《清明》这首诗里学的。里面有一句是"清明时节雨纷纷"。
师:我发现有同学已经读第二遍课文了。有的同学在读书时,把自己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的上面。这是个好习惯。(学生默读,边读边写拼音)
师: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读一读生字的拼音并记住它。
师:书上生字能记住的请举手。请同学们看,哪些字记住了。(指一同学读,其余同学跟着读)
师:注意"欺负"的"负",单读时,读四声,与"欺"连在一起时读轻声。请接着读。
师:请大家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学生读课文、画词语,教师巡视。发给部分学生小黑板,让他们把不懂的词语写在小黑板上)
师:请写好的小朋友把小黑板送过来。请大家把这些词读一读。(学生读词语: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不由分说)
师:这些词,有的需要老师帮助,有的自己通过读课文就可以理解。请大家读课文,边读边想这些词语的意思,我相信,多数词语同学们能通过读课文理解。(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完两遍课文的请举手。好,读的时候不仅要考虑词语的意思,还要注意做到正确、流利,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就更好了。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学生继续读课文)
师:有的同学已经读到第四遍了。下面我们来检查读书的效果。(教师随时纠正"蛮"等字音)
(指导朗读略)
师:读到这里,我想,"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基本上读懂了。我们通过表演来做个检查。现在,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要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八方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来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你们应干什么?
生:应上前去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了吗?
(
(略)
师:自己检查一下写字姿势,"三个一"做到了吗?好(放《古筝曲》),先描红一遍。
师:哪些字的笔顺你拿不准,需要老师帮助?
生:"杂"、"欺"这两个字的笔顺我拿不准。(教师示范写"杂"、"欺")
师:还有哪些字?
(略)
师:下面再把仿影和临写两项任务完成。
"寓识于读、寓解于境、描仿人体"既扫清了阅读道路上的"拦路虎",又借助汉语拼音这个"拐棍"及读书掌握了生字,而且通过语境理解了字(词)义,还通过老师的提醒、示范、指导强化了写字训练,可以说是立体识字。
四、“随文识字”案例集锦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基本的教学步骤,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课文不同,识字环境不同,识字难点不同,识字的音、义、形的侧重不同,方法也千变万化。
(一)调查分层定重点
案例:《老树的故事》识字教学
(用时12分钟)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依次出示字卡:这 吗 百 谈 礼 服 音 乐 哪 吧 告 诉 童(13个字)
学生读字卡上的字,教师把字卡分为三类:
A:基本上都认识的:这、吗、哪、吧
B:部分学生认识的:百、谈、告、诉、童
C:大部分学生生疏的:礼、服、音
1、老师范读、带读课文,加重和重复领读学生生疏的词语。
2、学生看拼音认读课文下生字条中的生字。
3、认读词语“谈话”、“礼服”、“音乐”、“告诉”、“童话”,再拆开词语抽出单字认记。
4、抽查最生疏的字:礼、服、音
带读:快乐——音乐,教学多音字“乐”。
5、个人自由读课文,指读。教师巡视,关注差生认字的情况。
6、齐读课文。
7、指名读(中下等学生)。
【点评】本课例教学内容来自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
环节一虽然只用去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但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了然于胸。在环节二中能有的放矢地教学,该重点加强的地方给予比较多的时间落实,可以一带而过的决不浪费教学时间;而且能关注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这样教学,学生不至于因为做于自己无用的事而厌倦,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把生字分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没有环节一,反映了老师有无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意识。
(二)联系生活巧运用
案例:《比本领》教学片断
1、师:小声读第二自然段,把写梅花鹿的句子用“—”勾出来,把写金丝猴的句子用“﹏”勾出来。
2、生答师出示“梅花鹿飞快地向前跑去,轻轻一跳,就过了小河。”
师:梅花鹿的本领是“跑得快”,哪些词看出来的?(飞快的、轻轻一跳),指导朗读句子。
3、请同学夸夸梅花鹿,加动作。(生自由发挥来夸),
4、听到夸奖,梅花鹿——得意扬扬,出示“得意扬扬”字卡,请生读词,加动作、表情读。
5、请“得意扬扬”的梅花鹿来读这句话。(全班表演读)
6、得意扬扬的梅花鹿摘到果子了吗?生继续读,引出词语“跳了又跳”,指导理解跳了很多次,读词。
7、这时的梅花鹿是“垂头丧气”——出示词卡。
请生读词,通过评价指导读出无精打采来。(含动作、表情、语气等)
8、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垂头丧气?(考试失败的时候,妈妈不给买东西的时候……)
那就请你伤心难过地读这个词,失望苦闷地读这个词,闷闷不乐地读这个词,无精打采地读这个词。
【点评】在这个教学片断当中,老师指导学习“得意扬扬”、“垂头丧气”两个成语,一方面结合语境中的故事情节理解意思,一方面结合动作、表情、语气读出理解,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运用,从多个角度来理解词语,做到了学用结合。
(三)语言环境助理解
案例:《上天的蚂蚁》教学片断
(此时为师生分角色表演,幻灯片打出问答语句)
一个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说:“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
可是巨人后退两步,说:“
可是巨人低下头,又退了两步,说“
可是巨人又退了两步,声音越来越小,说“
师:一个白胡子爷爷鼓励巨人说:“试一试吧,你身强力壮,也许能爬上去!”
师:可是巨人后退两步,说——(生接)“不行,我爬不上去。”
师:“试一试吧,你那么高大,力气也足,也许能爬上去!”
可是巨人低下头,又退了两步,说——(生接)“不行,我爬不上去。”
师:老爷爷再次鼓励说:“不用害怕,你那么强壮,爬上去是很有可能的。”
可是巨人又退了两步,声音越来越小——(生接)“不行,我爬不上去。”
师小结:就是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后退,就叫做“连连后退”,出示字卡,齐读。
【点评】这篇课文为北师大版二年级上期的《上天的蚂蚁》。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将“连连告退”这个词背后的情境挖掘出来,结合上下文,老师与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尤其是让学生担任巨人一角,在老爷爷三次的鼓励下,仍然一次次地退缩,说自己不行,于是“连连告退”这个词就有了人物、思想、感情、动作、情节,总之,有了情境,作为受形象思维主导的二年级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直观演示促感知
案例:《热带鱼》教学片断
1、师:美丽而小巧的热带鱼游过来了,看!(出示图片:金色的鱼)
瞧!又游过来一条!(出示图片:红白相间的鱼)
哦!还有一条呢!(出示图片:红蓝相间的鱼)
还有呢!(相继出示各种颜色的鱼)
2、师:这些热带鱼啊,身上都穿着那么多美丽颜色的衣服,就像书上说的“身披五彩衣”,出示词卡“五彩衣”,指名读,读出美丽。全班读。
3、这当中还藏着一个生字宝宝呢!折起词卡,单认“衣”。什么“衣”(联系生活组词)。
【点评】这个片段出自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期,关于“五彩衣”的理解,便借助了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眼前呈现一幅又一幅五彩斑斓的鱼儿图片,进而从拟人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了“五彩衣”的含义。值得一提的是,直观演示除了图片之外,还包括肢体演示、实物演示等。
五、几点建议,优化随文识字
(一)两个“针对”
1、针对随文识字“忽略汉字本身的构字规律和科学系统,对识字的难点字形的理解、认知、记忆缺乏科学性”的问题,要注意在讲读之后,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进行“会写”字的字形记忆与书写指导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抓住重点。字形的记忆与指导不要面面俱到,要让学生自己来挑选出比较难记的,集中进行指导。
然后,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评议,老师指导他们选择最优的方法。
一个汉字从认读到会写,需要若干遍的“机械书写记忆”过程。但是,单纯的把一个汉字写若干遍,学生会感到枯燥,效果不很好。这里,建议老师们采用“有选择的连词、组词”书写的方式。
然后提出要求:写这些字的时候,至少有一遍要连着课本上的词语来写,写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遍数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用这个汉字组成新的词语,并且同样写得端正、美观。
这样的“随文识字”教学,我们在具体的读文中进行识字,同时又通过识字促进了读懂。同时,孩子们在识字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汉字的意义”,他们最直观地体会到了“识字在阅读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促进了他们“喜欢”汉字。此外,整个过程中,孩子们是识字学习主体,使他们自己在读,使他们自己在选择、有重点地解决识字中的问题,我们在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写字的问题上面,我们减少了枯燥的机械记忆,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写多遍时组成新的词语,使得书写任务同时具有了挑战性,而且赋予了“机械书写”以实在的意义;再加上评比,让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的角度去下功夫,争取获得“奖项”,识字学习变成了比较有意思的事情。
另外,应鼓励学生多种途径识记生字,从课外汲取更丰富的识字源泉,在生活中捕捉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
(二)四个“重视”
第一,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教会学生识字方法上,无论认识、理解、运用、检查,都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即能做到勤问"三师",即书师(读课文、查字典)、人师(问老师、问同学)、法师(求教于汉字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