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案六:撇的名称及写法

(2016-09-21 11:03:06)

课题:撇的名称及写法

课题

撇的名称及写法

授课者

 

授课

方式

讲授法

 

1

概述

让学生了解撇画在汉字中的不同位置,会有不同的技法和不同的称谓。理解犹如字的两翼,要左右呼应,两两相称。同时渗透汉字字体发展渊源知识,使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及蕴含着的艺术个性。

知识与技能

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让学生掌握撇的名称及写法。在观察、比较、临摩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

过程与方法

进行良好的写字姿势的训练和习惯的培养练习。 激起学习书法的乐趣,体会汉字蕴藏的道理。通过教师的示范、指导,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写好汉字。培养学生 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学习习惯

情感与态

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书写习惯。

重点

难点

让学生掌握的运笔过程,指导含字的结构安排

教学

策略

讲授法通过 PPT 展示不同撇的书写方法, 通过对比清晰地分辨它们的不同 ; 进行示范, 让学生动手体会。

资源

准备

范字卡、钢笔、田子格纸。

     

     

一、师讲解示范

撇:撇如同人的手足,可伸可屈,在结构组合中,它主要起到平衡字势的作用。撇的形态舒展,笔意流畅,潇洒时如同兰叶,竖实处恰似大象的长牙,撇画用笔由按到提,由重到轻,速度由慢而快,线条由粗而细,颜色由深到浅。撇时要行笔轻捷均呈撇尖形,撇尖角度要按字中所处的位置而定,力求准确,使字搭配稳当。

1)短平撇:一般在字的顶部,写得短而平,否则,头重脚轻,不成比例。写法是起笔向右作顿,随即转笔向左下15°迅速提笔出锋。宜平、宜短,“如鸟啄食”。如“千、反、毛、禾”等字中的短平撇。

2)短斜撇:一般在字的左肩部位。写法是起笔作顿,随即转笔向左下45°快速出锋。特点是短小,尖锐,有力。如“牛、升、生、行”等字中的短斜撇。

3)斜撇:一般如同人的胳膊或腿,与斜捺相对而出,呈45°角度。写法是起笔作顿,然后转笔向左下,由慢而快撇出,力到锋端。斜撇要有一定弧度,切忌写成直撇或弯曲过度。如“人、文、木、米”等字中的斜撇。

4)竖撇:写法是起笔作顿,随即转笔直下,约在三分之二处,向左下撇出。撇出的地方常有弧形的意味。呈现多半是竖,很少一部分是撇。如“月、用、师、病”等字中的竖撇。

5)竖撇:写法是起笔作顿,随即调转笔锋向下,写至一半时向左下45°弧形撇出。通常和横画交叉时,竖斜撇和捺呈对称形式。一般横画以上较直,以下则渐成斜撇。如“大、夫、春、火、夹”等字中的竖斜撇。

6)直撇:写法是起笔作顿,然后转笔向左下呈45°撇出,因笔画较直,故叫直撇。如:“在、老、考、孝”等字中的直撇。

二、生模仿练习

八、板书设计:      

撇的名称及写法

一、师讲解示范

二、生模仿练习

      

将所有范字放在一起, 尝试用 分析笔划、 比例、 结构的方法书写其他范字。 ( 只有学生自 己有分析范字的意识, 并在练习 时自 觉使用 这种方法, 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教师巡回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纠 正。 如有的字需要撇捺配合, 就要简单讲讲捺的书写, 否则配合不好, 字就写不好。

教学评价

本课评价学生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自评,二是小组长评,三是学习效果测评。学习效果测评使用配套练习检测的办法进行。

自我

评价

从学习的感受出发自己评价。

组长

评价

从学习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发言、思考等方面评价。

反思

1、应该反复强调: 书法课练字的书写状态不能和平时写作业的书写状态一样,不能快,要谨慎下每一笔,多观察范字,让学生明白,书法课上写字要讲究,讲究笔划间的搭配,比例。 应该讲讲书法中章法的重要性。

2、可以给学生朗读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书法这一类的文章,让学生从思想上领悟书法以凝练的线条彰显的文化内涵。

3、竖撇经常被忽略。应该多讲几个竖撇的范字,加强印象。

4、有相应的字帖就好了,可以让学生先描帖感受,再临帖,以至背帖。

5、书写习惯堂堂讲,反复提。

6、书法课除了练字,还应包括名家作品欣赏,各种字体的辨析了解等内容。由内到外提升书法修养。

7、不可能通过两周一节的书法课来明显改观平时书写状况,但 数同学是认真对待书法练习的,从交过来的作业可以看出 ,学生练习的字大多规整,与自己签名的潦草形成了鲜明对比。提醒学生名字的规范书写。谁的字得到优秀可以课下找老师,单独辅导他将名字写漂亮,激励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