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支书悄悄的走了
”
硬”支书这一走,使得孙四喜这个院子大煞风景,大家陷入了更加严重的沉默之中,就像大地震即将要来临一样可怕。大眼望小眼,小眼瞪大眼,面面相觑而又芒刺在背,想溜之大吉而又步履艰难!实在不得已了,大家在默无声息中各散五方离开了,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没有作。仿佛有一种“悲欢聚散一杯酒,各奔东西万里程”的悲凉意味一样。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管仲说过:“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大意是说我们应该根据老百姓的愿望来制定政策,他们希望的,我们支持给予;他们反对的,我们就舍去放弃。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杨恽说过:“凡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意思是说属于老百姓的普遍意愿或者说人之常情的事儿,圣人是不会禁止的。仔细想来,不无道理也!
三个月后,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这山沟里给人的感觉像是放了一颗卫星。
半年后,牧书记升了一级,调往隔壁的一个乡镇工作。
此事后,”硬”支书没有升也没有降,一直作村书到2006年,这年满满的六十周岁,实在是岁月不饶人!
2019年冬天,”硬”村书去世了,孙四喜来他家帮了几天忙,送”硬”村书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路。据说以后几年,逢年过节四喜的儿子只要从城里回来,四喜都要带着儿子为”硬”村书烧一柱高香,敬一杯杏花酒,献一束山茶花。
磨子村依然偏僻,山还是那坐坐山,梁还是那道道梁。磨子村又今非昔比,村道水泥路直通到四喜家门口,这儿田土荒芜,野猪横行,山花烂漫,人迹罕至。当年打凿磨子的优质石材已被彻底掩埋,或者许多已长成了铁矿石。当年打凿磨子的优秀工匠,据四喜说都已经作古了。毫无疑问,与磨子相关的工艺,美食与山里人特有的人情世故,这一切都成为了过去。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今天的磨子村实实在在是浪得虚名,惟有他曾经的美好,像是在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今天依然活着的人们的心里扎下了根。当年寻常百姓家的石磨子,磨出了米粉,面粉,玉米粉,还有那稗子粉;磨出了豆腐,米豆腐,魔芋豆腐,还有那米浆再加工出来的红花花白馍馍甜米糕,还有用从山上采来的黄荆叶磨出了,透绿的晶莹剔透的酸辣凉粉!山里哪家的孩子不是吃着磨子磨出来的这些东西长大成了人呢!山里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繁衍赓续,生生不息,奋斗不止。四喜夫妇的三个女儿,一个儿子不知多少次接他们进城去养老享清福,他们走一遭,转一圈,最多不超过一个星期就荣归故里。
河东河西三十年,对的错了,错的对了;犹如古人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者也!
今天许多小年轻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子,这在三十几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三十几年前的计生,超生现象也是今天的许多小年轻无法想象的。这其中原因林林总总,一言难尽,但我们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中的许多美好元素被剥离,被贬损,被抹杀,被湮灭与被颠覆是不可否认的。
人世间没有永远过不去,只有再也回不去。立足今天,珍惜当下,脚踏实地,一切都会有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