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上枢密韩太尉书》知识归纳及练习
(2020-09-06 19:06:29)
标签:
转载 |
分类: 文言文 |
1、这篇文章是苏辙19岁刚中进士时所作。文章意在求见,但是下笔不从求见写起,而是从作文人手,以从容雄健之笔畅谈古今名士、天下奇观,提出了著名的为文“养气”说。
文章首先提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要有“文气”,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并举两例加以具体说明。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山川养气,一内一外,养气的途径不同,但是都使他们的文章达到了文气充沛的效果。
接着,作者又谈到了自己“养气”的情况。19年来,交往游历的范围不过是方圆百里的闭塞之乡,所读过的典籍不过是诸子百家的陈旧学说,外在阅历不足以增长见识,内在修养不足以激发志气。这样的生活不足以养气,因此走出书斋,走出家乡,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于是,见识了秦汉故都、名山黄河、皇城富贵,结交了欧阳修等文章高手。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外在阅历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很自然地将结识韩太尉纳入丰富个人阅历的话题之中,称赞韩太尉定国安邦的杰出才能,对至今未曾谋面表示遗憾。
然后,在文意上重复上文,明确将韩太尉与名山黄河欧阳公相提并论,列为天下大观,表示出与太尉见面亲聆教诲的愿望。难免有言过其实的吹捧之嫌。 接着,作者又谈到了自己“养气”的情况。19年来,交往游历的范围不过是方圆百里的闭塞之乡,所读过的典籍不过是诸子百家的陈旧学说,外在阅历不足以增长见识,内在修养不足以激发志气。这样的生活不足以养气,因此走出书斋,走出家乡,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于是,见识了秦汉故都、名山黄河、皇城富贵,结交了欧阳修等文章高手。可见,在作者的心目中,外在阅历是非常重要的。作者很自然地将结识韩太尉纳入丰富个人阅历的话题之中,称赞韩太尉定国安邦的杰出才能,对至今未曾谋面表示遗憾。
然后,在文意上重复上文,明确将韩太尉与名山黄河欧阳公相提并论,列为天下大观,表示出与太尉见面亲聆教诲的愿望。难免有言过其实的吹捧之嫌。文章最后,提到自己不是醉心功名之人,回家等待朝廷选拔是一件乐事,将更好地学习为文为政,又把话题拉回到前文所说的作文之事。再次提出希望太尉屈尊指教。
2、文章从作文须养气说起,又说到自己的养气之道,很自然地过渡到太尉其人。脉络清晰,文词畅达,汪洋澹泊,沉静雅洁,似其为人。东坡云: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
一、积累与运用
④赐归(
恐遂汩没(
向之来( 将以益治其文( 气可以养而致(
二、辨析加点词语的意义 以知天地之广大
( 求天下奇闻壮观
(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 气可以养而致
(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 三.翻译句子。 1、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2、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3、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4、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5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7、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矣 。
。 8、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 9、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 10、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章疏荡,颇有奇气 四、文学常识 唐宋八大家之一_______,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同是北宋人,他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选自_______ |
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21题。
(一)
6.“过秦、汉之故都,忽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中加点词各指什么地方?
7、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②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8.文中所说“太史公”是何人?苏辙称其文章颇有奇气,奇在什么地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9.这段文字要告诉你一个什么道理?在现实生活中还可通用吗?为什么?请简要回答。(不超过100字)
10.你认为本阅读段内容可取之处与不可取之处各是什么?(不超过100字)
11.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据此回答孟子和司马迁文章之所以写得好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天。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文中空白处补充完整。
2.对“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生来爱好文学,思想非常深刻。
B.我生来喜好写文章,思想深刻到了极点。
C.我生来喜好写文章,思考文章的写法到了极为深刻的程度。
D.我生来爱好文学,思慕文学到了极为深刻的程度。
3.文章开头借对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关系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4.对于如何养气,作者举了两位著名人物为例。一位是孟子,一位是司马迁,二人在养气为文方面有何不同?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 1、 写作者徜徉于名山大川的沉醉之态,传达作者追怀往古,苍凉慷慨情怀的句 子: 2、
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
“文”的重要性,他认为
(2)文段中对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的评价分别是: 表明他们的文章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
(3)“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为什么要从文治学落笔?
(5)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践,谈对“气”的理解:
(6)请根据本段议论,再写一个有关事例: (7)写出两个含“至”的成语:
(8)本段的中心句是:
(9)作者认为应从哪几方面来养气?
(10)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那些? (11)林语堂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之句。”请把文中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句子抄写下来。 (12)本文引用孟子的话“
(13)“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一句中,“其”指代:
(14)“此二子者”,“二子”指
(15)作者认为写好文章的关键是: 3、
读2、3、4段回答
求见心切的原因是: (2)“决然舍去”中作者舍去的是:
(3)“恣观终南、嵩、华之高”的“恣”的妙处是:
(5)翰林欧阳公指的是:
(6)本文提到了“五岳”的两座山,请写出五岳的名字:
(10)苏辙用“ (11)将“而辙也未之见焉”这个特殊句式调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
七《出师表》与《上枢密韩太尉书》(节选)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乙)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B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苟全性命于乱世
C.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偶然得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的句子(任选一句)(2分)
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⑵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3.甲文的作者原来的人生观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乙文的作者则是主动上书给韩太尉,两人的行为截然相反。面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你赞同他们中谁的做法?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上枢密韩太尉书(一)
太尉执事:,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一、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所缺语句。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辙生好为文( )( ) 2、今观其文章 ( ) 3、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 ) ( ) 4、浩然之气( ) 5、故其文疏荡 ( ) ( )
6、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 )
三、翻译句子
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四、回答问题
1、本文的作者是,字 , 代人。他与其父 其兄 同在 之列。
2、文中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从孟子和司马迁的事迹中概括出“养气”的两种途径。你赞成这两种途径可以“养气”吗,说说自己的理由。理。
4、文中表明孟子和太史公的文章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的一句话是什么?上枢密韩太尉书(二)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述,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 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恐遂汩没( ) 2、仓廪 ( )
3、天下之所恃以无忧( ) 4、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 ) 5、天下之巨丽 ( ) 6、自广( )
7、才略冠天下 () 8、苑囿( )
9、求天下奇闻壮观()( )10、恣观( )
二、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 作者在家乡所交往的是人;所居住的环境是 ;所读之书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2、 作者“决然舍去”的原因作者离开家乡的目的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
3、作者见到的“奇闻壮观”可概括为三方面:
①名山大川:包括:
②名胜古迹:包括:
③名人学士:包括:
作者未见到的是
三、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有辙生十有九年矣(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 )
2、虽 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 ) 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 ) 3、故 故决然舍去 ( ) 过秦、汉之故都( ) 既克,
公问其故(《曹刽论战》)( )
四、翻译句子:
五、1、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2、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五.阅读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我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塞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远,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下宫阙之壮,与仓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末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 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1、解释加线的字:
辙生好为文 气之所形观其文章 称其气之小大 动乎其言 虽无所不读 故决然舍去 北顾黄河 天下之巨丽 冠天下 求天下奇闻壮观
2. 译句:
A、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 致
B、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C、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D、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E、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3、在本段中作者提出一个什么观点?
4、作者在论述其论点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5、你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气”?
6、请你举出二个因“气”不同而风格不同的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辙离家远行的原因有哪些?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辙一路行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有哪些物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第一段,并回答:本段的论点是
10阅读第二段,并回答:作者是怎样看待读书与养气之间的关系的?并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11、作者“决然舍去”的原因是
12、读第三段,并回答:(用原文回答)
作者要“尽天下之大观”,他见过的天下大观有
13、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14、解释下列加点字:
见乎其文(
15、下列句子中与“未之见焉”的句式不相同的是(
16、翻译。(6分)
(1)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3)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上枢密韩太尉书》测试题
一、
称其气之小大(
惮(
二、解释划线词语的意义
故其文疏荡(
光耀(
三、用现代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2、
3、
4、
5、
6、
7、
8、
9、
10.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四、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而”的用法及意义
1、以知天地之广大。
2、且夫人之学也
3、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
4、气可以养而致
5、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
6、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五、用课文原句或自己的话回答
1、本文的作者提出的文学见解是什么?
2、作者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养气?
3、文章的第二段主要谈论了些什么?有何作用?
六、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目。
(一)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而辙也未之见焉。
①辙生好为文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②、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③
④、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3、文中所说“太史公”是何人?苏辙称其文章颇有奇气,奇在什么地方?请用原文句子回答。
4、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写此信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但作者却从________落笔,提出了_________的观点。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
8、文中引用孟子、司马迁两个人的事例,目的在于说明____________,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9“气可以养而致”。“气”指的是什么?________在作者看来,养“气”的方式、途径有哪些?________他强调的是哪一种?________联系全文看,他强调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
10“过秦、汉之故都,忽观终南、嵩、华之高”,一句中加点词各指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