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起跑线》教学随笔
(2019-05-22 16:36:57)分类: 教学随笔 |
《确定起跑线》教学随笔
城关镇中心小学:王小彦
课标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确定起跑线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这节课学生非常感兴趣。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环形跑道长跑时起跑位置不同并不陌生,但对于第一道和第二道具体要间隔多远却很少认真思考过。课堂上只要稍加引导,学生的探索热情就会高涨。
实际教学中由于学校没有标准的环形跑道,只能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学习,当抛出问题“为什么运动员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说自己想法,答案都是围绕终点相同,外圈跑道的起跑线位置应该往前移来说的,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当抛出问题“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时,顿时安静了下来。比划的、在草稿本上画的开始了,不一会儿开始了小声地讨论,此时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学具卡片,观察分析跑道是什么形状,怎样才能算出每条跑道的周长?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思考,很快有了一些解决的思路,考虑到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确定起跑线的方法,所以没有着急计算,而是让更多的学生反复说说自己的思路,教师小结方法,跑道两端是两个半圆,直跑道部分的长度是一定的,跑道全长就是圆周长加两条直跑道的长度。最后借助计算器分组计算每条跑道的长度,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这节课看似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可结合实际来看,对于不标准的跑道并不适用。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于是抛出了第三个问题“我们学校开运动会时怎样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学校操场是一个近似正方形),这个问题留在了课后完成,从反馈结果来看只有少数学生思考了,但通过与学生交流中我知道了他们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课标明确指出第二学段课程内容安排要让学生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在给定目标下,感受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思路、制定简单的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鉴于此确定起跑线给学生安排一次拓展练习很有必要,准备好卷尺、粉笔等简单的工具,利用了半节课的时间把学生带到操场上,由有想法的学生来组织,通过实际测量很快确定了自己操场上起跑线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