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听音寻路》教学设计
(2022-05-24 12:06:06)教学目标
1.熟悉《地图——听音寻路》的音乐风格。
2.欣赏《地图》中的几个乐章,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内涵。
3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珍惜祖国的音乐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
欣赏《地图》片段
教学难点
欣赏《地图》中的几个乐章,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卧虎藏龙》、《英雄》、《夜宴》片段。引出作曲家谭盾,出示谭盾简历及作品。
谭盾是谁?(出示谭盾资料)
明显存在于谭盾音乐中的是那些我们置身其中而又久所未闻的自然之声。在东、西方将连成一体,成为共同家园的今天,谭盾的音乐正是我们所必须的。———约翰.凯奇(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教师介绍谭盾学习经历、荣誉与头衔、作品风格等。
二、感受体验
1.《地图》——听音寻路(片段)
“地图”本身是个名词,意思是人通过地图可以找到回家的路,找到想去的地方,而作品《地图》,谭盾用来隐喻为对于那些在音乐创作上迷路的人,应该以此受到启发:循着《地图》找回自己,创作出的音乐应该是跟自己本土文化有关的音乐。谭盾企图通过《地图》将自己本土最传统的音乐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听到我们国家最本质的音响。
以“寻回消失中的根籁”为副标题,《地图》展开十幅多姿多彩的湘西风情图画。在乐曲演奏的同时用大型投影仪放映给观众。取材都来自于湘西当地的民俗风情,分别是傩戏与哭唱、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听音寻路间奏、石鼓、舌歌与芦笙。
2.赏析第一幅湘西风情图:傩戏与哭唱
(出示视频片段)根据画面、音乐色彩以及唱腔,猜一猜这一幅图的主题?(引导方向为面具,驱鬼,嚎叫等关键词)。在第一乐章中作曲家首先运用湘西地区特有的“哭唱”这一音乐形式中的音乐素材作为整体音乐的主题,在每个乐章中以变奏的形式不断的再现这一主题。主题音乐所表现的是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妇女对人生命运的抗争和现实生活的无奈的一种边哭边唱的音乐形式。
傩(nuó)戏:源于中国古代的傩祭,巫师常戴面具演出迎鬼、娱鬼、送鬼的故事,并与往世与来世对话。通过屏幕的画面可以看到巫师的上述表演,同时在现场欣赏大提琴、乐队与画面上巫师的对话碰撞,非常精彩。
《地图》在音乐素材上,谭盾将影像中原汁原味的湖南湘西地区民间的传统音乐和湖南少数民族音乐的音乐素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是对中国湘楚文化、道家文化、巫文化、傩文化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的引申和宣扬。
3.赏析第七幅湘西风情图:石鼓,是全曲的精华。
“听音寻路”这个灵感最初源于湘西土家族一位“石头老人”。他能用不同的石头敲击、揉搓出不同节奏和音高的“石头音乐”。据谭盾自己说,每段石乐后,老人抛出手中的石头,石头落地,总能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相。他古老而原始地吟唱着,与天、地、风、云交谈,和前生、来世对话。这让谭盾惊叹不已。20年后,谭盾想起了这位老人并再次回到湘西的土家村。但是,“石头老人”已带着他古老的音乐驾鹤西去。怀着伤感与追思,谭盾开始酝酿这部作品,借此找回“石头老人”和他那永远不应消失的音乐。乐队中,三位演奏者手持不同的石头,不断撞击、揉搓出奇妙的“石头音乐”,而大提琴和弦乐队则以拨弦、泛音等演奏与之对答。影像中,敲击石头的是谭盾本人。(小组体验:普通的石头,通过节奏的包装,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4.总结作品表现形式(3D立体全方位,听觉、视觉、动作,地方特色风情扑面而来,各个感官都得到充分刺激,从而牢牢记住湘西风情)
用谭盾的话说:“《地图》是古典大协奏曲与湘西民间音乐的一种多媒体结合,通过科技与传统的融合寻找一种新的对位观念,即独奏与录像、独奏与乐队、乐队与录像、文字与声音及多轨声像之间的竞奏”。奏与乐队、乐队与录像、文字与声音及多轨声像之间的竞奏”。
三、课堂小结
谭盾的《地图》记录下了最真实的民间音乐和表演,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营造出一个没有界限的感情世界。“他创作的初衷不是为了保存传统文化,而是表达他新的创作理念,但《地图》让所有人都体会到保存传统文化的迫切。”
前一篇:《快乐的嚓嚓嚓》教学设计
后一篇:学校器乐兴趣小组教学之我思(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