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环境创设中,我们尝试将目光从精美、昂贵的成品装饰转向俯拾皆是的自然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将树枝、落叶、石头、松果等自然物投放到大班的环创中,绝非简单的材料替换,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革新,它让环境真正成为“会说话”的第三位老师,实现了师幼与环境的共同成长。
首先,自然材料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创造力与主动性。
与结构统一的塑料玩具不同,每一片树叶、每一块石头都形态各异,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低结构”的特质,为幼儿的想象留下了广阔空间。在美工区,孩子们用树叶拼贴出奇幻森林,用树枝和麻绳搭建起鸟巢;在建构区,松果成了城堡的塔尖,圆木片变成了蜿蜒的道路。我们不再看到千篇一律的作品,每个孩子都在与材料的对话中,生发出独一无二的创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环境的“布置者”转变为“支持者”,我们不再疲于制作精美的墙饰,而是退后一步,倾听孩子的想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支持,见证他们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人。
其次,自然材料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探究课程。
它们带着大自然的秘密,直接激发了幼儿的科学探究欲望。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种子观察站”,他们亲手种植、测量、记录,将每一天的变化绘制成图表贴在科学墙上;我们一起将收集来的树叶按形状、叶脉进行分类,制作成标本。孩子们在摆弄石头、比较轻重、观察纹理的过程中,感官被充分激活,比较、分类、推理等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自然的发展。环境不再仅仅是美观的摆设,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触摸、可以操作、可以质疑的探究场域。
最后,自然材料的运用营造了宁静、温馨的班级氛围。
天然的木色、柔和的石头质感、清新的草木气息,共同构筑了一个具有“治愈感”的空间。我们发现在自然材料环绕的环境中,孩子们的情绪似乎更加平和,专注力也得以提升。一个由树枝和干花装饰的“安静角”,成了孩子们情绪低落时最爱去的地方;一面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的“四季墙”,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就能感受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美好。
回首这段实践,我深感,投放自然材料的过程,也是我们教师放下“掌控感”,学会信任儿童、追随儿童的过程。当我们把自然还给儿童,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儿童,他们回报给我们的,是一个充满生机、智慧与故事的,真正“活”起来的班级环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