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创设有效的读写区”案例分析(二)
(2019-05-21 13:25:30)三、结合游戏观察,探究创设策略
案例1:今天游戏刚开始,天天和乐乐来到了阅读区翻阅图书。乐乐快速地看完了《锡制的森林》,又急急忙忙地去书架前寻找另一本图书,刚拿完书回到座位上就大叫了起来“天天!你怎么可以在书本上乱涂乱画!”旁边玩耍的小朋友听见纷纷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指责天天,天天大哭了起来。我赶紧走了过去,发现原本干净的书本上画了一只大恐龙。我问了问原因,原来天天特别喜欢这本书上的三角龙,也想画一只一模一样的恐龙,但是没有找到纸。
分析:天天在阅读过程中习得关于三角龙的形象、生活习性等知识,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恐龙的喜爱,但是由于阅读区材料、空间有限,无法支持和回应幼儿的想法,所以天天会选择在图书上涂画。
改进策略:在阅读区提供适宜幼儿锻炼前书写能力的材料,明晰概念前书写≠书写,不必要求幼儿规规矩矩地练字,前书写活动的开展主要形式是游戏,途径有感知、涂画、涂写、模拟书写文字及符号,因此应该提供幼儿可以坐下来书写的桌椅、各种写作工具、写作材料、自制图书材料等等。
案例2:“蔡瑾恒,你太吵了!”濮莘萱捂着耳朵,脸上有点不开心,这时候正在表演的缪名扬和蔡瑾恒捂住嘴巴,改成轻轻地讲话,濮莘萱又可以安静地看会书了。不一会两个人讲到有趣的地方,又“哈哈哈”大声笑了起来。濮莘萱走了过来“老师,他们太吵了,我都不能好好看书了!”我走了过去,“请你们到中间空地互相说一说,聊一聊书中有趣的事,可以吗?”刚说完,两人就高高兴兴地拿着手偶去中间空地继续表演了。
分析:由于阅读区的幼儿都是在一张桌子上进行游戏活动,所以无法做到动静分离。一些想要表演、讲故事、讲悄悄话的幼儿会打扰到其他认真阅读的幼儿,因此会出现这样的争端。
改进策略:尽可能将有限的同一块游戏区域空间动静分离,例如阅读区和前书写区划分在一起,语言区和倾听区划分在一起。阅读区和前书写区的幼儿能专心致志地阅读和涂画,语言区和倾听区能够畅所欲言,自由表演。
四、成果展示
埃里克森认为应该建立尊重的环境来支持和回应幼儿的想法,幼儿教师通过有目的性的、有趣的环境以及提供材料供他们发展计划和创造活动的认知技能。
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和幼儿游戏观察分析,我们在读写区做了相应环境的调整和材料的补充,以下根据读写区的分布做简单的介绍。
1.读写区环境:我们将读写区安排在教室比较安静的角落,同时还有充足的采光,有基本的写作桌椅、软垫和秘密小屋,每次能容纳5-6位幼儿游戏。
2.阅读区材料:各类图书(幼儿文学、工具书、益智游戏等等)以及幼儿自制图书、亲子图书展示
3.前书写区材料:各类开放性、操作性材料,例如沙子、水、棉签、鹅卵石、颜料、卷纸芯、纸张 、笔、羽毛、黑板、半成品图书以及橡皮泥、毛线等
4.倾听区材料:光盘、磁带、各类图书、小道具、秘密小屋等
5.语言区材料:服装道具、表演道具、头饰、手偶等等。
五、收获与反思
在精心创设读写区的过程中,我们以幼儿的发展需求为根本目标,努力营造自由、宽松、舒适的读写区环境,让幼儿在读写区能够自在地阅读、倾听、交流与表演。
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征,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例如小班幼儿年龄小,认知水平低,审美能力也比较低,根据他们这个年龄时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选择画面大,色彩鲜明,内容简单有趣的图书;大班幼儿认知水平高,逐渐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读写区可以部分投放有难度的益智类图书,同时为了更好地做到幼小衔接,在读写区强调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习惯。
在创设读写区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与幼儿共同成长,有了不一样的收获,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反思和改进。
1.差异性
班中每个孩子能力都有差异,《指南》中指出:“应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体差异,体现个别化教育”, “促进所有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全面和谐发展是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
个体差异
年龄差异
2、操作性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主客体交互过程中获得的。”儿童的语言也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我们设计的材料需要激发幼儿兴趣,让幼儿自主的去说,能够边玩边学习。结合课程主题或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及时更换或添加读写区的操作材料。例如中班下学期主题《虫虫、虫虫飞》,幼儿对虫子充满了兴趣,读写区可以添加小虫子的图片,请幼儿仔细观察,尝试合作制作一本立体的《虫子大百科》。这样幼儿在有趣的制作过程中不仅认识了更多虫子的种类,还增强了同伴合作能力。
此次读写区创设仍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读写区创设过程中将坚持以幼儿为本,阅读更多科学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设出有利于幼儿更好发展的区域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