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负数》教材分析
(2014-09-10 21:48: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案例 |
我的任务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是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初步认识了小数、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正、负数,知道整数的意义,也是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负数奠定基础。这是本单元在全册教材中的作用。
通过认真研读新版教材,与原版教材对比后,我发现本单元整体框架没变。
思维框架三个步骤:
1、
2、
3、
1、
2、
单元教学目标
(1) 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能认、读、写负数,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 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进一步发展对0的认识,并了解整数的意义。
(3) 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内容编排上的一些小的调整。“温度”这一课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1、“温度”这一课中的情境导入图由原来的北京时间播报变为直接地图呈现5个城市一天的气温。我认为这样改变,学生从中情境图中获取的有关温度信息更全面,那么学生汇报的点会更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增加了“填一填,说一说,那个温度最低”的内容。新增的“填一填,说一说,那个温度最低”这一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用正确的符号来表示零下温度,以及其读法,这些都是原有教材忽视的,而又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对于这些原有教材中忽视的知识点,以前大多都是教师教学中自己补充进去的。
我个人学习了这一课时后还有一个想法,在认识负数时,教材借助温度计这个情境编排非常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温度计并不熟悉,所以建议可否增加认识温度计相关内容后,再来学习有关知识。
“正负数”这一课时也有三个小的变化。
1、去掉了对上一课知识的回顾,直接给出四幅生活情境图引入新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释“+”“-”表示的实际意义,感悟在同一组数据中“+”“-”分别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我认为这里可以让学生交流,感受到正是现实生活存在零上与零下、答对与答错、盈利与亏本等意义相反的事情,所以需要引进新的数——负数。真正地感受到引入负数是生活的需要,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新增了“找一找生活中正负数有关的例子,与同伴说一说”的环节。教材增加这一环节是为了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正负数的理解。原版教材没有这一环节,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在教学在增加这一内容,因为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若开展的好,还会给课堂增添闪光的一笔。所以这一环节的增设非常有必要。
3、新增了练习题。此练习题是“把平均数作为标准,用正负数来记录成绩的”,原版教材是出现在五年级进一步学习“生活中的负数中”,所以学生的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我觉得只要帮助学生理解“标准”的意义,绝大部分学生能掌握。
本单元虽说总的变化不大,但这些小的调整,可以看出编者更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如,教材将正负数这一课时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看一看,说一说”, 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悟在同一组数据中“+”“-”分别表示意义相反的量,理解 “+”“-”表示的实际意义;第二环节“认一认,说一说”,让学生结合第一环节中呈现的数据来认识正、负数;第三环节“找一找生活中正负数有关的例子”,通过找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正、负数意义的理解。这样的编排,我觉得更注重了学生知识掌握的实效性和教师教学的可操作性。而且整个结构显得更紧凑、更科学,整个单元的教学课时也由原来的3课时调整为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