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第一回:解读回目的多重含义

(2014-06-21 15:19:14)
标签:

红楼梦

贾雨村

甄士隐

文学

文化

分类: 红楼-闲笔

    开篇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到了甄士隐/贾雨村两个人名,和梦幻识通灵/风尘怀闺秀两件事情,这16个字蕴含着多层意思。既是全书故事的开题,又是人生历程大归结。

 

            甄士隐 -- 甄士隐隐去 -- 真事隐 -- 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 -- 贾雨村留存 -- 假语存 -- 风尘怀闺秀。

           借村语+假语存:不用仕途文言文,而用村野白话,讲述了一段假话【贾化】

 

   1.  甄士隐/贾雨村是第一回故事中的两个实体人物。甄士隐在午睡中,梦里见识了癞头和尚手里的通灵宝玉。贾雨村在葫芦庙卖字为生,偶遇娇杏回顾两次,感怀不已。

   2.  甄士隐/贾雨村作为符号人物,一甄一贾。在第一回之后,江南甄家和贾雨村就成了引领全书故事情节发展的两条线索。甄士隐隐去,此人物第一回既退场,后文的真事,却借助于江南甄家相关的只言片语来隐述,预报贾府下一阶段将会发生什么事情。贾雨村留存,这个人物存在后文中时不时地出现一下,牵连着大观园外的社会事态发展。

   3.  作者写书的叙事方法。真事隐:书中的故事,取材于亲身经历之真实生活,隐述梦幻之后方识通灵之辛酸过程。假语存:全文的敷演,假借了村言俗语来艺术重构,详存风尘之日往怀闺秀之荒唐故事。

   4.  在故事背后,作者对人生历程和社会状态的深度反思及无奈感慨: 梦幻之后方识通灵,风尘之中倍怀闺秀(到这时,应该广义地理解闺秀二字,书名《金陵十二钗》)。表面上讲述红楼故事,实际上也总结了各色世人,忙碌一生的基本生活状况。必是经历过沧桑之后,才有可能去反思人与人之间各种各样的明争暗斗,自私自利,无休无止。到了落魄孤寂时分,才会去怀念往昔生活中,亲朋好友之间纯真无私的点点滴滴,相互关怀,同甘共苦。这是普遍存在(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失落无考)且长期存在(此系身前身后事)的状况,数千年以来基本没什么改进,这似乎成了定律,往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依然会是如此。感叹间,流下一把把辛酸泪,却也无可奈何(无材可去补苍天;谁解其中味?)。 

 

      作者深知,写成如此大部头的长篇故事,流传于世间,实际上的主要功能将会是为人们提供“或可适趣解闷”的材料。第一回预先描述了一番青埂石(故事的见证者和记录者)与访道求仙的空空道人(传抄者)之间的对话。空空道人:“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青埂石:“ ...... 今之人,贫者日为衣食所累,富者又怀不足之心,纵然一时稍闲,又有贪淫恋色、好货寻愁之事,那里去有工夫看那理治之书?所以我这一段故事,也不愿世人称奇道妙,也不定要世人喜悦检读,只愿他们当那醉淫饱卧之时,或避世去愁之际,把此一玩,岂不省了些寿命筋力?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昔日红楼之事,真是如梦如幻,渺渺茫茫,荒唐无稽: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风尘怀闺秀,之幻事)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梦幻识通灵,之通理)

      通行本续书《红楼梦》在故事情节方面虽有诸多问题,但最后一回的结尾段落却还可取。或许当时的续书者由于种种原因改写了具体的故事情节,但还是知道,或者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曹雪芹的原文脉络。续书末尾,悼红轩中的曹雪芹对空空道人说:" 说你‘空空’,原来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豕以及背谬矛盾之处,乐得与二三同志,酒馀饭饱,雨夕灯窗,同消寂寞,又不必大人先生品题传世。似你这样寻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剑、胶柱鼓瑟了. "  空空道人【们所关心的内容】:  "原来是敷衍荒唐! 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适趣解闷】" 回尾诗则是非常贴切照应了第一回回目,很恰当地归结了红楼梦: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    (众人眼中,不过是青春童话故事: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感叹众人,此系身前身后事: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失落无考)

 

     若只说事理,原本无需长篇大述,第一回既是独立完整的 mini 版红楼梦。姑苏乡宦甄士隐,本是当地望族,在葫芦庙边上,经历了一番 ”虽不甚富贵“ 的梦幻生活。只因庙里和尚的不小心,致使自己离开曾经的甄宅(小红楼)。又因生活所迫,不得已去见识了一遭风俗世情(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大都如此】)。最后跟随渺渺真人飘飘而去。如果只讲这个小故事就来归结梦幻识通灵,效果跟一个10来岁的小孩子说人生如梦一般,并不会引起人们的多少关注。只好编制一个颇有趣味的长长的复杂的大故事(阅历丰富),去吸引读者也来经历一番足够长的梦幻,那时再去归结梦幻识通灵,就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之言了。阅读者的脑细胞被如此折腾一番,引起重视的概率自会大大增加。然而,副作用是陷入这番梦幻,往往就被故事细节给迷糊住了,难以出来。这真是从首回的“都云作者痴”到了尾回的 "休笑世人痴 "。 

 

-------------------------------------------------------------------------------------------- 

《红楼梦》总体内蕴之多视角分析  (虽然很难解读得全全面面,也该多启动几个阅读视角)

《红楼梦》总体结构之粗线条解读  (全书内容之大体结构,故事的总体脉络)

《红楼梦》第一回:解读回目的多重含义  (故事情节-->文学手法-->生活哲理,主旨)
《红楼梦》情节发展相关的线索整理: 甄士隐-真事隐  (真事的发展状态)

《红楼梦》情节发展相关的线索整理: 贾雨村-假语存  (假事的发展状态)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贾雨村在第一回中,引出线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