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邮刊》:人过留名

(2025-03-30 16:39:00)

                  人过留名

                  乔凯凯

在北方乡下,子女决定婚嫁之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打听。所谓“打听”就是替子女去探问婚嫁对象的情况,包括性格、人品、健康状况、经济条件等等。乡下是熟人社会,人们世世代代住在这里,乡里乡亲熟悉得很,不仅了解孩子的情况,孩子的父亲、爷爷秉性如何,母亲、奶奶是不是勤快贤惠,乃至祖上靠什么营生,也都一清二楚。用老辈人的话叫“抓底”——“抓”是掌握,“底”是底细、根源,可谓生动贴切。

早年,乡下年轻人婚嫁大多由相亲开始。媒人一般是一些热心的大娘大婶,他们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碰到十里八乡的适婚青年,就会在脑子里搜索匹配的人选。当然,“匹配”的标准是以他们的眼光来定的,所以有时难免出现误差。不过没关系,下次有合适的再介绍就可以了。大娘大婶又不图钱,为的就是年轻人有个好归宿,自己也有成就感。

有时候,几个大娘大婶坐在一起闲聊,你认识一个女孩子,她知道一个男孩子,两人年龄相当,条件也差不多……“不如让他们见一面吧,万一成了呢”,大娘大婶一拍即合,一场相亲就这么定了下来。

男女青年相亲之后,互有好感,就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步,互相约着出来吃饭或者去玩,爬爬山、看看电影,增进了解、培养感情。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时,双方父母就开始着手准备“打听”事宜了。父母亲自上阵的多,也有委托亲友去的,但一定是靠得住、信得过的亲友。而且这位被委托人年龄要大一些,成熟、稳重,有一定的阅历、识人更准。儿女婚嫁可不是小事,是一定要慎重对待的。

某日,村里突然多了一两个陌生的面孔,穿戴整齐、笑容和善,见人就客气地打招呼。“大姐,你认识李国柱家的大小子吗?这孩子人品咋样?”听到这样的开场白,村里人登时就反应过来,李国柱的儿子要准备成亲了,女方这是来打听了!

“认识,咋会不认识呢?这孩子我从小看着长大的,长得排场,人也老实,是个好孩子。”——在乡下,这似乎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一定要替主家美言几句。“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嘛。再说,人家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对彼此肯定有了大概了解,双方孩子也都情投意合,成人之美多好!即便是平日与主家有隔阂,此刻也不会乱说话,更不会添油加醋地说坏话。坏人家孩子的亲事是会结下大仇的,也会遭到乡亲们的鄙夷。

如果真遇到有问题的主家,比如孩子品行有瑕疵或者身体有什么毛病,父母为人刻薄,甚至有赌博之类的恶习,乡亲们也断然不会昧着良心说假话。面对询问,乡亲们眉头微皱,沉吟片刻后回答:“不太了解他家的情况呢,你再去找别人打听打听。”如此点到为止,对方便心领神会,之后的考察和打听会更严格,甚至会重新考虑子女的婚事。

乡下人格外注重名声,注重邻里和谐。一来是因为祖祖辈辈住在一起,可以算是世交,有时候关系比亲戚还要亲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乡下,一个人的名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关乎几代人和整个家族。“老人积德,福泽子孙”,在这里被具象化了,是肉眼可见的。

就像当了大半辈子村长的二大爷,虽然已经离世十多年,人们每次提起仍赞不绝口,怀念他对村里人的无私奉献,感激他自掏腰包为村民修柏油路。所以,二大爷家的子孙成亲,有人来打听时,听到的全都是热情洋溢的赞美,以至于打听者也会被感染,莫名地感到自豪。是的,乡下人的声誉是一代代累积的,如同财富一般。或者说,人过留名,名声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时代邮刊》2025年2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