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心的富足


|
|||
我小时候生活的年代,大家的日子都不富裕。我家因为姊妹众多,母亲整天精打细算,从日常吃用中抠抠掰掰,倒也过得下去。 尽管日子拮据,父母却不争不抢,不贪不占,还常教导我们:人穷心不能穷。父亲弟兄四个,他是最小的孩子。爷爷葬礼刚结束,三个伯母便跑去爷爷房里。说是整理遗物,其实是想着多拿一点爷爷的老物件。母亲没有跟着伯母们翻箱倒柜,而是在一旁默默地收拾一地狼藉的家。最后,伯母们心满意足地离开,给母亲留下了几枚银元和爷爷的算盘、毛笔。母亲什么都没有说,只是把它们包好交给父亲,留作一份念想。 父母的处事风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姊妹几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次,父亲去山里砍柴,逮到了一只野兔。那时候还可以抓野兔吃。当天晚上,母亲做了一盘红烧兔肉。那时日常餐桌上很少见到荤腥,这么一盘红烧兔肉,对我们来说绝对算是“饕餮盛宴”。 母亲特意蒸了一锅馒头,香喷喷的兔肉配上热馒头,别提多好吃了。兔子不大,人口又多,每个人其实吃不到几块肉,但奇怪的是,吃了半天,兔肉还有大半盘。 哥哥兴高采烈地告诉大家:“用馒头蘸肉汤,比肉还好吃呢!”确实,吸饱了汤汁的馒头,带着浓郁的肉香。我们一个个都掰着馒头,蘸肉汤吃,偶尔才夹一块兔肉,细嚼慢咽,把骨头缝里的肉丝都啃得干干净净。 父亲见大家这么谦让,就一边劝我们吃肉,一边往我们碗里夹。就这样推推让让,足足吃了大半个小时,才将那盘兔肉消灭干净。那天晚上,我们全家人从这盘兔肉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足。这份富足不仅来自兔肉本身,更来自家人的照顾和关爱。 《今晚报》2024年1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