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报》:等风来
(2023-03-11 14:06:24)等风来
乔凯凯
哦,我想起来了!在乡下,万物萌发的季节,到处可以见到蒲公英的身影。但我们小时候并不这样叫它,我们更喜欢叫它“婆婆丁”。蒲公英是它的学名,叫起来过于正式,显得太生分。“婆婆丁”就不一样了,就像叫小伙伴的乳名,亲切、自然,还有一种“自家人”的意味,一下就拉近了距离。
婆婆丁确实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它最喜欢的游戏是捉迷藏。乡下的孩子整日在野地里打滚、玩泥巴,初春的时候却找不见婆婆丁的身影。它窝在草丛里,叶片铺在土壤表面,如同八爪鱼的吸盘,牢牢吸附在地皮上。孩子们哪能看得见?只有长期与土壤打交道的农人才能发觉它的踪迹。不过孩子们也不着急,等到它开出一朵朵黄色的小花,举起一个个绒球之时,想藏也藏不住了。
孩子们兴奋地叫起来,呼朋引伴来围观,有孩子忍不住,揪下一朵小绒球,鼓起腮帮子,对着天空用力吹气,绒球瞬间散开,一颗颗种子便乘着降落伞飞往各处,在广阔的天地里扎下根来。敬畏万物的农人们从不允许孩子破坏任何庄稼,哪怕是一株野草野花,但他们默许了孩子们的行为。他们知道,那些小绒球里承载着许多梦想和希望,等待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孩子们的行为则无意中加速了它们实现梦想。
物以稀为贵,越稀少的事物,越能得到人们的珍惜。像婆婆丁这种遍布田野、荒地的野草,想必不会受到重视。农人们却不这样想,他们分得清好坏,也懂得感恩。在千百年来的农耕生活中,婆婆丁如神明一般,庇佑着人们,帮人们消除许多病痛。《本草新编》记载:“蒲公英,至贱而有大功。”好在农人并不把婆婆丁的“至贱”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享受着婆婆丁的恩赐,但从不肆意挥霍,不因婆婆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失去那份敬畏和惜物之情。这是一种顺应自然法则的大智慧。
《农村大众报》2023年3月1日
后一篇:《今晚报》:和时间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