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报》:父子的转换
(2022-11-05 17:34:31)父子的转换
父亲身体不舒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害怕我担心,一直没有告诉我。我忙请假带父亲去医院看病。路上,我忐忑不安,万一有病了可经不起这样拖,越发愧疚。
好在父亲的身体并无大碍,我悬着的心放下来。取了药后去吃饭,父亲却皱着眉,好像有什么心事。在我的询问下,父亲叹了口气说:“让你跟着白跑了一趟,花了冤枉钱。”听了父亲的话,我顿时哭笑不得。父亲没事就是最好的结果了。我跟着跑一趟,花点钱做个检查,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心安嘛。我笑着对父亲说:“只要你的身体健康,咱这钱就没有白花。”
这份语气中不经意间透露出来满足,以及父亲脸上的释然,我似曾相识。没错,小时候,在我和父亲之间,经常上演这样的情景呀。
父亲是一位农民,踏实、勤劳,虽然没有让我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一家人和睦温馨。平日里大部分时候,父亲都在田里侍弄庄稼。偶有闲暇,父亲也不肯歇着,不是修葺房顶、院墙,就是打理各种农具——把即将用到的镰刀磨得锋利,给锄头换一根更称手的把儿,将暂时用不到的农具该清洗的清洗,该上油的上油,然后套上塑料袋,放在院子里的杂物间。有时,父亲会被人叫去“加班”。父亲手巧,竟无师自通学会了木匠手艺。村里一些人家每逢嫁娶需要做家具时,会请父亲去帮忙。乡里乡亲的,人家请了哪能不去?何况人家还给了工钱。这些“额外”的收入多少能补贴一点家用呢。
有一次,镇子上的一位大伯来找父亲做条凳子,第二天女婿家要来取,那是给女儿的陪嫁——本来准备好的凳子,突然发现凳腿开裂,几乎要断了。当时父亲在田里劳作了一天,已经很累了,但又不好拒绝,救急嘛。我当时正无聊,软磨硬泡跟着父亲去了。
父亲做好凳子,带着我回家时,都晚上七八点钟了。路过一家卖卤味的店铺时,闻到飘出来的香味,父亲停下脚步问:“想吃吗?”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父亲从口袋里摸出钱,给我买了一个烧饼夹猪头肉。烧饼金黄酥脆,猪头肉油香软糯,咬一口,简直不知道有多好吃!吃完后,我才想起来问:“爸,你怎么不买一个吃呀!”父亲笑着把口袋翻出来给我看:“人家给我的工钱只够买一个。不过我不饿,我在家已经吃过晚饭了。”我点点头,又想起一个问题:“那你今天晚上不是白干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只要你高兴,爸爸就没有白干。”
一晃几十年过去,我与父亲间的依赖已悄然发生了转换。现在的我觉得,无论为父亲做什么,都很有意义。
《农村大众报》2022年11月2日
前一篇:《演讲与口才》:维持内心的秩序
后一篇:《中国电视报》:内在的幸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