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代邮刊》:做不完的田园梦

(2022-09-24 10:56:28)

                     做不完的田园梦

                       乔凯凯

居家隔离的日子,激发了人们对种植的热情。阳台上、窗台上堆满了盆盆罐罐,“中看不中用”的花草隐退到角落,诸如蒜苗、韭菜、小青菜之类的“实用农作物”终于登上舞台,成为主角。桌子上的“水仙”如果迟迟不开花,不要再怀疑它在“装蒜”,毋庸置疑,那就是主人精心水培的真蒜。如果培育得当,长势旺盛,攒上几个月应该能炒一盘鸡蛋。

别看这些“实用农作物”只能屈居在小小的盆盆罐罐里,可却能给人带来无限的欢喜和希望,看着就令人踏实。它们带给人们的慰藉,不亚于一头牛面对着一个草垛。

母亲小时候在乡村长大,从小深受外祖母的熏陶。外祖母是一位勤快的农妇,每一块土地她都视若珍宝。除了村里分配的责任田外,外祖母还开垦了许多荒地。我知道,此时很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半山坡上大片大片的空地。千万别这样想,外祖母没有这样的能耐,也没有这样的条件。

她开垦的荒地大多在房前屋后,还有路边、河边、沟边之类的“边角料”地带,大的能有两三米见方,小的可能只有几尺。但是没关系,不论大小,外祖母都会精心地把它们弄平整,捡出石块,担来肥料,种上红薯、芝麻、黄豆之类好成活的作物。哪怕只有巴掌大的空地,也可以丢几粒南瓜种子进去。正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外祖母不忍浪费孕育生机的土地,土地自然也不会辜负外祖母的汗水,到了收获的季节,每一块土地都会慷慨地奉献出果实,满足外祖母的期待。

虽然母亲成年后迁居城里,但身上遗传了外祖母的优良基因。走在路上,母亲的眼睛总往路边瞅,想要利用那些空地种上点什么,不过考虑到管理以及收获的难度,母亲最终放弃了打算。很快,母亲又把目光投向了小区里的绿化,“这里可以种几苗辣椒”“这儿种点茄子不错”“这种土地适合种南瓜”……母亲站在窗口,伸出手臂指指点点,颇有一种指点江山的豪迈。

原以为母亲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她居然真的买来了葱秧、大蒜和菜籽,准备开展她的“菜篮子工程”。母亲说:“这些花花草草长不高,也不结果,不如拔掉。种点蔬菜多好,每天能吃新鲜的。”母亲还特别强调:“我可不是为我自己,小区里的邻居们都可以吃。”要不是我苦口婆心劝说,母亲怕是早就实现了整个小区的“绿化”。后来,母亲总算在阳台上找到了用武之地,她打理的“菜篮子作物”生机蓬勃,硕果累累,如果换算成亩产,绝对称得上“农科专家”。

要说农科专家,我的朋友圈里还真有一位,准确地说是两位。这位朋友家在首都,因为工作原因,与爱人暂住四川某农家。也许是住处自带的大院子激发了朋友潜藏的田园梦,之前从来不养花种草的朋友突然对种植产生了兴趣,在院子里种满了花花草草,她与爱人自学嫁接技术,插扦成功了好几株月季。于是,他们不仅以“农科专家”自称,还乘胜追击,扩大了种植规模,种了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农作物。如今,黄瓜苗结出了一个小黄瓜,足有拇指大小,朋友和爱人已经开始筹备黄瓜宴了。

  有人说,每一个在乡村成长的人都带有乡村的尾骨。我觉得不仅仅是尾骨,在他们心里,都藏着一个田园梦。梦想不断重复,渐渐地由潜藏的基因演变成了一种肌肉记忆,就像一匹野马遇见草原,会迫不及待地奔过去,在广阔天地里尽情驰骋。 

《时代邮刊》2022年9月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