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现代特殊教育》杂志心得笔记

分类: 学习情况 |
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几十年至今,我的办公桌旁始终都有一本《现代特殊教育》。工作之余,自己反复而又断断续续地读了近百本《现代特殊教育》之多,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反思,谈一点我多年阅读《现代特殊教育》的读后感。《现代特殊教育》这本特教学术刊物像一面镜子,真诚的表述着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
期初阅读《现代特殊教育》之时,我心里有这样的想法,这莫不是又一本“特教思想宣传”的形式刊物吧,看着看着,发现其中还是有些内容触动我的内心,是“无害”的。这越发激励我想从书中找到其中能有助于我教学的内容。但可惜的是,这不是非常具体的教学实践指导,而是一本给特教老师及工作者精神家园指明方向的特殊教育教学指导刊物。于是我也逐渐养成了《现代特殊教育》的阅读和随笔记录的习惯,会时常把刊物其中很精彩的论述摘抄下来,并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平时做法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列写了出来。从中获得一份充实与宁静,多一份感悟和体会。
刊物中会时常涉及如何做好作为一名优秀或合格的特教人,如何才是真正高尚的特教老师应有思想、素养及特质,那我在想这层追求让特教老师将特殊教育工作当成思想的起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太累。我们的精神才是舒展的。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刊物中时常会有许多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及建议,它使我相信:改变一个残疾学生首先要改变他的人生目标,改变一个特教老师首先要改变他的价值追求,改变一所学校首先要改变它的校园精神。我们相信:每一个残疾孩子都是一座未开启的矿场。其基本含义是: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是一个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一个残疾学生都是个性化的残疾学生,学校应该为每一个残疾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帮助;每一个残疾学生还是发展中的人,我们应该用真挚的情感呵护他,耐心等待他的成长、成熟、成功。我们相信:特殊教育是特殊的农业产业,“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良好的“气候”和“土壤”。特殊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为残疾学生营造一种氛围、构建一种生态,让“农作物”健康快乐地生长。倘若我们认同“特殊教育是农业”,那么,在特殊教育实践中,特教老师必须把握以下基本原则:因材施教,是特殊教育实践中最基本的原则;把握特殊教育的 “节气”,需要特殊教育智慧;对残疾学生要进行“适时的引导,适性的鼓励,适度的批评与矫正”。特教老师不仅需要有热情与决心,更需要有农夫辛勤耕耘的习惯和等待农作物成长的耐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智力突出的老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的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他只能造成精神的贫乏。”我们应该为此而努力。有了自我实现的目标,有了精神追求的大方向,我们才不会在商品经济社会迷失自己,丢弃我们的本心。“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同样特教老师自己的灵魂都出了问题,那怎么去影响残疾学生的灵魂,使其正确地对待人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郑杰讲到,要我们为沉重的负担找到良好的理由。有两种可能导致无法承受工作的负担: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我们的工作轻松,我们的灵魂空灵,我们自己才有更好的发展,残疾学生也会获得更好的发展。我最欣赏杂志里的这样一段话:老师要的是静气。静气才能平心,心一平,生活会是另外一番景致,工作也会是另外一番景致。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残疾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
《现代特殊教育》创刊这么多年,积累了无数的特教思想与宝贵的教育教法指导理论,真的值得我们细细地去品味,领悟它的精髓所在,指导我们的特殊教育教学。我在想一名真正的特教工作者应该是前卫的,有思想的,更应该的大胆创新的拓荒者,更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长于研究——做反思型特教老师
从先进的特殊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今天这节课,残疾学生收获了没有,老师收获了没有,课的哪一个环节处理得特棒,哪一个环节还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实用就行。如果特教老师能做到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个性的特殊教育教学风格,每节课都会有新意,有亮点。
二、勇于奉献——做敬业特教老师
敬业精神是对特教老师最重要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把特殊教育工作当作职业来看,更要把它当作事业从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去奉献着自己的爱心、真心、热心,让每个残疾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这才不愧为人师。
三、敢于探索——做创新型特教老师
(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为一名创新型特教老师要能够安贫乐教,甘于奉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归国后,拒绝高官厚禄,创办乡村师范,他赤着脚,穿草鞋,与残疾学生一起种菜、施肥,把每一分钱都用在教育事业上,甚至把文稿的收入也用来教育孩子。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师德丰碑。我们特教老师更应如此方行。其次,对残疾学生要倾注全心的爱。第一,特教老师对待残疾学生要有一颗博爱之心。第二,特教老师对残疾学生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残疾学生。老师必须丢掉师德尊严的“面具”,不能以虚言欺骗残疾学生。第三,特教老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待残疾学生的宽容上。第四,特教老师的爱心表现在对待残疾学生的责任感上。
(二)更新特殊教育教学观念
“惟师”、“惟书”,禁锢学生头脑,是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扼杀学生创造性的一个重要弊端。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有些老师要求学生一切以课本为限,一切以特教老师为准,老师主宰一切,包揽一切,不准越雷池一步。这就必然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扼杀创造力并压抑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已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了突出的位置,这是高瞻远瞩的。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落实。
(三)具有创新能力
一些有识之士预言:谁掌握了21世纪的创新教育,谁就会赢得21世纪竞争的主动权。这是很有道理的。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创造。人类天赋才能超越了万物,是因为人类有了创造力,于是万物皆为人所用,人被成为“万物之灵”。现在的时代,是向大脑要财富的时代,如何产生财富?这主要是源于人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的人,特教老师首先要具备此能力,联系到实际工作和学习中,我想,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定的特殊教育科研能力是首当其冲的。
郑杰说到,“老师如何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成为完整的一个人?像丰子恺、夏丏尊,以自己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谆谆教诲学子,像季羡林,以人格的无限魅力熏染学生。无限相信书的魅力,多读书以滋养身心,多经事以历练处人。”可见,特教老师要成为完整的人,必须“要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必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多读书、多学习勤专研应该是必备的素质之一,想赚大钱,就别来特教老师行业混了。当然也不会苦于生计,衣食是无忧的。既然物质方面我们不能多求,那就往精神方面发展。养成阅读习惯应该是特教老师追求个人业务精神空间的不错选择!
卢梭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老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有人常说我们特教老师压力很大。是的,但作为一名特教人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或多或少会对我们的情绪和思想产生一定的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会调整自我,我们要学会宣泄,要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不平则鸣嘛,鸣也要鸣得有价值,劳作中的健身总比单纯的健身来得有意义。同样,艺术的宣泄,一方面使我们的精神得以舒展,另一方面无意之中也创造了价值。说不定以后你的歌声,你的画作,你的文章,你的书法,你的所有的一切都能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这层追求让特教老师以工作为乐趣。
曾有人说过“真正的学习并不是一个人关起门来苦读,或如古人那样需要悬梁刺股地读死书和死读书。真正的学习借助于有效的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让我对特教老师这个职业更加有信心。让我在今后的教残疾学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现代特殊教育的阅读使我豁然开朗。作为一名特殊教育战线上从事职业特殊教育的特教老师,我将积极向优秀特教老师和特教同仁们多学习,牢记自己的特教誓言,为了特教事业,甘于清贫、无私奉献,以残疾学生为本,增强“奉献大爱”意识,脚踏实地的认真履行好教会残疾学生技能和本领这使命,并努力做一个热情、真诚、善良、宽容的受人欢迎的人,让我自己、我身边的人和我所教的残疾孩子们都能感受到特殊教育未来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