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湿气是“百病之源”,寒湿从开始到严重分5级,你是哪一级?

(2022-04-29 09:22:44)
标签:

健康

分类: 分享

经常听朋友们说自己“湿气重”,多是由于观察到自己舌苔厚、痰多、浮肿等的直观表现。除了“湿”,人们也会听到“痰”“饮”“水”等说法,那么这些说法究竟有何区别呢?


湿气家族“痰、饮、水、湿”,别傻傻分不清


1、“痰”可有形,也可以无形


“痰饮”是我们体内一些水液代谢异常出现的病理产物,痰的质地较为粘稠,外感、活动过少,以及情绪刺激等原因都可能会导致体内形成痰。


痰可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痰就是我们日常看得见的那种,咳嗽时候带出的痰或是感觉喉咙中有痰。而无形的痰相对来说就复杂一些,它是指那些我们可以有异常症状表现却看不见的痰,当体内无形痰过多时,可能会引起高血脂、囊肿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出现。


体内的痰湿流经到身体各个部位会引起不同的异常表现,当停留于肺部时,会导致肺气运行受阻,引起咳嗽痰多、胸闷气喘等症;当痰湿停留于中阻时,会导致脾胃失和,引起恶心、呕吐等症;当痰湿流窜于全身时,会引起头晕、神乱等全身性症状出现。


2、“饮”的流动性较大


和痰相比较,饮的流动性较大,可以存在于体内各个脏器组织的间隙、疏松部位。和痰相同的点是,它也是体内水液形成的一个病理性表现,外邪入侵、脾胃运行不畅等都可能会导致体内水液停滞,形成饮。


饮存在于不同部位所出现的症状表现也不同,中医将饮分为4种,分别为“支饮、悬饮、溢饮、痰饮”,分别指的是饮停留于心包、胸肋、四肢以及胃肠时的状态。


饮停于心包时会出现咳嗽气喘、不能平卧、水肿等症;停于胸肋时会出现胸闷气短、咳嚏引痛等症;停于四肢会出现盗汗、肢体沉重等症;饮于胃肠时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


3、“水”有迹可循


中医讲的“水邪”是病理性的“水”,质地稀薄、流动性大,水邪可能会停留于心处和肾处,是一种有形之邪。当水液停聚时会出现全身性水肿、腹部膨隆、小便短少不利以及疲劳乏力等症状。水邪一般会和风邪、淤血等症共同出现。


4、“湿”让人沉重


“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湿气,当湿气入侵时一般症状较为隐蔽难以察觉。湿气在四季都可能会发生,和所处的地域、居住环境以及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湿气分为外湿、内湿两种,外湿是由于环境中的湿邪引起的病症,会出现四肢沉重、酸痛以及一些皮肤异常表现,包括湿疹、瘙痒;而内湿多数是因为脾失健运、食用过多油腻、生冷食物或是饮酒过多所致,内湿会引起腹胀恶心、大便溏稀等症。


当体内出现湿气时会引起一系列不适症状出现,切不可不当回事,湿气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危及生命!


你体内的湿寒达到几级了?


颈肩腰痛、浑身不清爽、容易感冒、痛经......当身体出现这些不舒服的症状时,很可能是身体因为寒湿的侵袭发出的信号。


湿气是“百病之源”,寒湿从开始到严重分5级,你是哪一级?


中医认为,“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意思是说,体质虚弱的人,阳气不振,难以祛除寒邪,进而湿气侵袭以致血运不畅。


尤其是久坐不动的上班族,容易出现寒和瘀的双重特征。寒气引起气血瘀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湿寒分为五级,那么快来看看,你身体的湿寒达到几级了?


一级:存在于皮肤,会出现湿疹、皮肤瘙痒的表现。湿疹奇痒无比,并且容易反复;


二级:存在于肌肉,会出现肌肉酸痛、疲乏无力、关节酸重等症;


三级:存在于骨骼内,会出现肩周炎、颈椎病、腰痛等症状,在天气变化时会发作;


四级:存在于脏腑内,可能出现在子宫、卵巢以及脾胃等器官内,会引起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受损,一系列疾病也会因此而来;


五级:五级寒湿会长在身上,常见的肿瘤也是其中一种,会出现反复的现象。


湿气是百病之源,该如何化解?


1、饮食化解


油腻、生冷、酒精这类食物会导致体内湿气横生,想要化解湿气首先需要管住嘴,油炸食物、甜食、生冷食物等尽量少吃或不吃。


2、加强运动


运动可以有效调动体内的水液,加快其排出速度,并且可以帮助增强各个脏器功能,对于健康好处很多。


湿气的产生和我们日常的一些不良习惯之间有很大关系,长期久坐不动、饮食不当、情志失和,可能会让体内湿气横生。想要对抗湿气,保持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参考资料:

[1] 《湿气是百病之源》.家庭保健.

[2] 《“寒湿到五,性命堪忧” 你的湿寒达到几级了?...》.体质养生.2019.4

[3] 《湿气家族“痰、饮、水、湿”,别傻傻分不清》.中医健康养生.202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