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科学备课组第二次活动记录

(2013-11-09 15:56:10)
分类: 备课活动记录

时间:2013115

地点:行知楼

参加人员:严黛苏、朱玉洁、武瑞涵、林月娇、周晓秋、窦梦丹、孙红淼、管梦洁、刘睿、任彭程、吉琳、张秀燕、胡婉芳、康正龙、王亚芹、吴夏希

指导教师:陈凯

备课主题: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简单电路》、《导体和绝缘体》

 

第一讲

主讲内容:《简单电路》

主讲人:武瑞涵

备课过程:1、教材分析:《简单电路》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虽然只是用电池和基本器件连接成简单电路,进行电学的初始研究和学习,却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在这一课中,他们将要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泡,电池盒,用导线连接成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装置建立电路和探索使更多小灯泡亮起来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建立电路的经验,为以后学习和研究电学打下了基础。

2、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教学重点:学习连接一个简单电路。

教学难点:画简单的电路图。

     4、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法。

     5、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法、合作探究法。

     6、教学准备:音乐卡片、电池盒、小灯座、灯泡、开关、导线、电池、电视机等分组实验材料。

 7、教学过程:

        引入:⑴问题导入:拿出一张音乐贺卡,展示给学生,让其发出声音。然后解释,卡片之所以能发出声音,是因为卡片内部有个完整电路。接下来,让学生分小组组装简单电路。

        展开:实验探究

1 把装有一只电池一只小灯泡和两根导线的纸盒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用这些材料把小灯泡发亮,方法越多越好,并把连接的方法用图记录下来。

2 学生汇报接亮小灯泡的方法。让学生到黑板上画连接方法,教师提供电池和小灯泡的模型卡片,学生把它们摆放在黑板上,用粉笔连接。并指出小灯泡和电池的简易画法。

3 归纳接亮的方法。让学生对着黑板上的电路图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电池的正负极和小灯泡的上下两个接线点都连接起来,小灯泡就亮了。再提出问题这样连接起来后小灯泡为什么就亮了呢?然后用图片介绍电池和小灯泡的基本结构,并解释小灯泡的发光原理。电池两极的电势不同,电荷由高电势流向低电势,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了电流,有电流通过的用导线连接的用电器就会工作,从而小灯泡就发光了。电池的正负极就像山顶和山底,电荷就像是小溪的水,而小溪从山顶到山底的路径就相当于导线,小溪两旁的花草树木就相当于用电器。

4 连接其他用电器,了解所有用电器的通用连接方法。让每组的组长把小电机连接在电路上使它转动起来,使学生感受各种用电器连接方法的一致。

5 谈话设疑:这个小电机一直转着,电会不会用光?怎样才能轻松地控制它,要它转就转,不要它转就不转?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自然能说出加个开关。我将给每组一个开关,让学生合作把开关加到电路中,控制小电机的转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教师谈话:同学们已经能够用开关控制小电机了,如果电路中不仅有一个小电机还有一个小灯泡,我想让他们灯亮电机就不转,灯不亮电机就不转,应像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一样,红灯亮绿灯就不亮,绿灯亮红灯就不亮,又该怎么设计电路呢?课后请大家思考,可以画图研究一下。(并联电路)

结束:最后郑重提醒学生:记住我们今天的研究用的是电池,它的电流很小,不会对人造成伤害,千万不能从插座接电。那样做非常危险,甚至会造成火灾和人员死亡。能承受的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V,而插座中的电压是220v

成员讨论:

问:电势这个概念在高中才提及,现在讲是不是太早?是否可以不讲原理,只要让学生知道正接正,负接负即可?

答:电势这个概念可以先渗透,能讲就讲。小学科学要扩宽小学生的视野,带过一句,介绍一下也好,在学生清楚的基础上提升档次。深层次的知识点可以为以后打下基础,体现深入浅出的观念。

答:小学科学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的生活技能,小学生好玩,对事物充满兴趣,但是对于概念难以理解与形成,所以应该淡化,让学生多动手体验。

问:这节课的重难点如何突出?灯泡的连接要如何说明?电路图要如何画?如何展示?

答:电路图让学生们自己上讲台去画。

问:引入太长,要缩短,可不可以说白天上课开灯浪费电,能否从这里入手?或者带电动玩具到课堂上?

答:每一个发光的物体不进行细讲,只是为了引出发光的小灯泡。

问:电路突出的是电而不是光,用太阳进行引入离课题有点远。是否可以改成哪些是通电的?

答:引用的物体都是之前学生们学过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自己说出小灯泡。

问:大部分的时间可否直接放在实验上?如何引入?

答:停电或者关灯的时候灯不亮了,可以引出电源,开关,灯泡三个概念。

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红绿灯的制作?

答:可以让学生们先按照前面让一个灯泡发光的方式进行连接,再给出一个灯泡,一个钉子,让学生按照已有经验,直接由一个灯泡变成两个灯泡。

问:红绿灯的制作可能会导出串并联两种电路连接方式,这里是否要细说?

答:不需要解释透彻。

问:红绿灯的制作可否让学生们看书自行连接?

答:看书则不是探究。

答:探究还是要看图,这样学生们动手才会有依据,不过他们可以在动手过程中发现问题。

问:小学生们的模仿能力强,看书之后还能达到探究的目的吗?

答:现在很多小学生是不愿意翻书的,只愿意动手进行直接探究。

答:我说下我对这节课我的构想。首先,我直接带一个手电筒到课堂上,然后我会先给小灯泡,再给电池,最后给电线,引导学生们自己说出使小灯泡发光是需要小灯泡,电池和电线的。换电器的部分由电动机进行说明,我会带一个电动机到课堂上,问学生们有没有办法让电动机停下来,接着就引出了开关。红绿灯的部分我会问学生他们有没有办法让不同颜色的小灯泡根据他们的喜好想亮哪个就亮哪个。至于电路图的部分,先让学生们自己探究电路的连接,成功一个就让他们在黑板上画出一个。

端木:这节课重在过程而不是重在结果,导入设计的不好,光源与电无关,手电筒是最简单明了的。我们可以查阅其他版本的教材作为对人教版教材的支撑。我们要关注电的核心概念,在美国,电是安排在能量的主题下的,电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光电是可以进行转化的。而电势超越了小学生的学习要求,电流是通过导线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闭合电路。讲用电器的时候可以关注用电器能够改变电流的大小。串联,并联是否要谈要根据以后的新课标。要让小学生们了解电路的通断是可以被控制的,还要提及交流电是否可用。备课的时候要仔细研究课标。教具的准备是重要的,但是教具的效果往往小于仪器,可以用导线自己搭建仪器。灯泡发光是宏观的表现,而电势则是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考虑的,而小学生们是否具备了微观的概念呢?而电势的高低需要通过重力势能导入,小学生们还没有学过重力势能又如何理解电势呢?小学的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而不是直接教,可以提供器具由学生自己实验。先展示一个能够发光的手电筒,接着拿出一个质量相近却没有装电池的,或者电池装反的手电筒,让学生们自行探究手电筒如何发光。而电路的连接过程应让小学生们自己动手,自由组装,看是否能成功。先预估再实践,最后进行总结。电路的回路是否可以用水循环来进行比喻?或者有没有更好的比喻方式能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关于红绿灯的制作,先给小学生两个电源,两套导线,两个小灯泡,之后提出使用两个电源会浪费资源,怎样只用一个电源让红绿灯分别发光?或者可以不用书上的,用红绿黄三盏灯进行探究,避免学生直接看书上的图进行模仿。画电路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用照相机拍下电路图进行比较。电流的流动和开关的控制可否想成主干道,分支与闸门?把小灯泡改成用电器的时候要注意用电器对于能量的转换,关注使用大功率或者小功率用电器时小灯泡的亮暗。

 

 

 

第二讲

主讲内容:《导体和绝缘体》

主讲人:周晓秋

备课过程:1、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里的第二课,在学完第一课《简单电路》的基础上,应用第1课中学习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从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学习安全用电常识。

          2、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精神,而且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中,体验实验的乐趣。

          3、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4、教学重点:通过检验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能了解安全用电知识。

教学难点:认识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5、教法学法:引导探究法、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

          6、教学过程:

          引入:接通一个简单电路。(由老师带领连接,学生比赛连接简单电路,看谁的小灯泡先亮起来)

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会亮?你认为小灯泡亮需要什么条件?

教师把导线分开。

提问:设想假如电路中的导线断了,在导线之间连上其他物品,那么电流还能通吗?

          展开:1.初步了解一些能够导电与不能导电的物体。

2.各种水的导电性能

3.人体导电

4.了解安全用电知识

           结束:回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作业布置:除了导体和绝缘体外,在科学上具有广泛应用的还有半导体和超导体,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半导体和超导体究竟是什么。

成员讨论:

问:书上的表格没有体现出多次测量减小误差的观念,是否可以换掉?测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的时候能不能不要限定测量的物体,让学生们自己动手找,例如他们可以拔一根自己的头发,或者测量他们自己的眼镜或者眼镜盒的导电性?

答:可以。

问:蒸馏水、无机物的概念小学生们都不知道,这些名词说得是否合适?

答:不合适。蒸馏水改成矿泉水。

问: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应该强调导体、绝缘体导电的“容易”与“不容易”,而不是“可以”“不可以”?例如木材在干燥的时候是绝缘体,但是木材湿了之后就是导体,绝缘体和导体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答:这点确实要注意。

问:可否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体验电呢?

答:可以让小学生们体验带电的小玩具,例如有一种口香糖,一抽就会被电到。

答:可以让学生们说说自己曾经有没有被电到过,说说他们的感受或者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例。家长对于用电安全又是怎样教他们的,让他们分享一下。

端木: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与科技前沿相联系,可以说说电在工程或者工厂上的应用,导电塑料的合成。原来塑料是不导电的,可是现在能导电了,这也说明了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可以多关注诺贝尔奖中有关科技方面的信息。关于用电,家长从小就会教育学生有关电方面的知识,而教师要讲出家长不说或者与家长所说不同的地方。这节课可以与简单电路相联系,触电的时候哪个是电源,哪个相当于导线?可以提及动画片里的皮卡丘,这又涉及到了非正式学习,可以让家长带领孩子们参观博物馆,里面有关于电的介绍还可以进行触电的体验活动。

                                                                  

                                                               (记录人:朱玉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