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制作的这个清式单围柱单檐四柱四角方亭模型是抹角梁式的梁架结构。这个亭子的图纸主要是参考了《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中的四角亭图纸,也参考了马炳坚老师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一书中的四柱四角单檐方亭。
制作之前觉得难度不会很大。但在以后的制作中感觉到难度挺大的。按照马炳坚老师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中的介绍的大木营造的建造方法,进行计算、画图、下料,再制作柱子、檩子、檐枋、梁架、角梁、椽子、角檐椽、翘飞椽、楣子等确实难度挺大。所以觉得古人在没有图纸,没有设备,工具简单的情况下进行大木施工,确实不易。
这是图1—材料单。 
下面是我自己画的几张图
这是图2—亭子的立面剖视图。

这是图3—亭子的台基、梁架等的俯视图。图上画了抹角梁头的榫卯。

这是图4—亭子的角梁、由戗、花梁头、十字搭交檩榫卯等的图。

这是图5—亭子的宝顶外观图等。 
这个亭子模型的规格是:
面宽110毫米,进深110毫米,檐柱高88毫米。
台明长150毫米,宽150毫米、高15毫米。
在台明四周的地面铺设褥子面散水,散水宽15毫米。
这是亭子的底座基板。底座基板长214毫米、宽182毫米、高10毫米。 
底座基板上粘接了一块木头是台明的底座。台明的底座长142毫米、宽142毫米、高15毫米。
这是制作完成的埋头石、好头石和阶条石。 
这是埋头石、好头石和阶条石安装粘接到位的照片。

埋头石长15毫米、宽15毫米、高15毫米;共4块。
好头石长20毫米、宽20毫米、高5毫米;共4块。
阶条石长110毫米、宽12毫米、高5毫米;共4块。
这是制作台明上地面方砖的材料。
方形地面方砖,长14毫米、宽14毫米、高5毫米;共73块。
半方地面方砖,长14毫米、宽7毫米、高5毫米;共8块。
这是台明上地面方砖铺设粘接完成的图片。
台明上面的四角留出安装柱顶石的位置,还有四块方砖需要加工,需要去掉一角。
台明前面地面上安装粘接了踏跺的基石和燕窝石。
亭子阶条石下面需要安装雕刻成砌砖的雕刻木片。具体如下:
亭子两侧和后面阶条石下面的砌砖用的雕刻木片是,长120毫米、高15毫米、厚4毫米;共3块。
亭子正面楼梯两边外侧的砌砖用的雕刻木片是,长20毫米、高15毫米、厚4毫米;共2块。
在雕刻砌砖的木片上雕刻4行砖,每块砖长10毫米、高2.5毫米。木片安装在阶条石下面,木片露明的砖雕部分高10毫米。
这是砌砖雕刻木片安装粘接到位的图片。
在安装好的砌砖雕刻的下面安装粘接了褥子面散水的内侧牙条,牙条宽1毫米,牙条的四角交接处以45°角相接;牙条上面距台明上面15毫米。
这是制作好的台阶踏跺和垂带石。
这是垂带石和台阶踏跺安装粘接完成的照片。
台阶踏跺石长56毫米、宽13毫米、高5毫米;共2块。
垂带石+象眼石长33毫米、宽16毫米、高15毫米;共2块。按图加工成直角三角形。
位于最下面的是燕窝石,长93毫米、宽13毫米、高4毫米;共1块。燕窝石的上平面与牙条的上面平齐。
踏跺石露出的部分,宽11毫米,高5毫米;踏跺石实宽13毫米,其中有2毫米插入上层台阶的下面。
这是散水的牙条和底座基板围边的材料。牙条宽1.5毫米,共12个。围边板厚5毫米,共4根。
这是牙条和围板经过加工后,安装粘接完成的照片。
围板的交接处制作了燕尾榫。
这是制作柱顶石的材料。
这是加工好的柱顶石。柱顶石长16毫米、宽16毫米、高6.5毫米;共4块。
柱顶石鼓镜直径12毫米、高1.5毫米。
这是加工好的去角的地面方砖。
这是柱顶石和方砖研配完成,安装粘接后的图片。在柱顶石的中间钻有直径5毫米,深10毫米的圆孔,用于安装檐柱的管脚榫;柱顶石的鼓镜高出台明1.5毫米。
这是制作褥子面散水的材料。
这是铺设粘接完成的褥子面散水的照片。
在古建筑中,大部分铺设散水用的就是普通灰砖。为了便于排水,散水的外侧要略低于内侧,角度大约是1°。
我制作的这个亭子模型的散水,内侧比外侧高0.5毫米,有一个很小的斜坡。
至此,四角方亭的基座、地面和台明部分就制作完成了。
这回就介绍到这里,下回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