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稿(向林)

(2021-05-25 14:40:29)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稿

巢湖市第二中学 向林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化学反应中的热能和电能。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热能,教材除引出化学反应中的吸热、放热反应等热量变化现象和概念外,主要是借助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揭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并探讨其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其主要内容和思路如下:

概念→微观解释→宏观判断→应用

对于化学反应中的电能,教材主要介绍原电池原理及应用——化学电池。热能和电能作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例子、教材的侧重不同,前者侧重揭示能量变化的本质、后者侧重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原理。本节重点知识理论性强,微观分析多、较为抽象;知识内内涵丰富、信息量大。

2、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实验和已有知识、经验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知道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树立物质变化中伴随能量变化的观念。

(2)能从反应物与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化学键的断裂与形成两个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提升证据推理能力。

(3)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人类对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利用情况,了解节能的意义和方法,感受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4)借助原电池装置和原理的学习,体会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提高模型认知能力,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特点及原理。

难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特点及原理

二、说教法

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设计思路与依据:

1.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教学

化学反应在物质变化过程中件随着能量变化,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然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教材正文安排了两个实验帮助学生感受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这两个实验的作用。可以采取让学生演示的方式完成这两个实验。

学生参与演示,比教师演示更能修激发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能在该过程中生成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有了宏观上直接的体验,后面的

理论分析教学就有了事实依据。

接下来可以引领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经验探究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本质。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反应在观上生成了新物质,其微观实质是反应物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为分子。学生在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认以了原子(离子)之间以化学键结合成分子(物质)。从微观上解释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然后,再结合教材的图6-3从宏观角度解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高,生成物的总能量低,由反应物变成生成物的过程中自然要释放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反之,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由反应物变成生成物的过程中则需要吸收能量,反应为吸热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反应与热能这部分内容在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继续深化,因此一定要控制能量变化的深度与广度。

2.关于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

教材对原电池原理内容叙述篇幅很少,几乎就是对几个概念的定义,但同时又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首先,新课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当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 ---- 水果电池”,又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所以本节教材内容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因而教学上采用实验探究法。

3.化学反应与热能、电能的融合教学

家用汽车逐渐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代步工具。教材与时俱进,设置了”研究与实践”栏目——了解车用能源。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个活动,以项目的形式将化学能与热能、电能融合进行教学,再将这三者之间的转换方法结合起来。

三、说学法

1.知识基础

(1)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化学与能源”、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和在上学期学过的化学键,为本节关于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分析奠定了基础。

(2)学生通过必修I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或偏移,通过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知道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知道电流的形成的基本条件:有电源,形成闭合回路。但是学生对于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为两个半反应在两个不同场所发生这种情况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设置了“将锌和稀硫酸直接接触进行反应”这一演示实验,通过实验事实的直观材料去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降低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实验技能基础

经过几个月的高中学习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且由于物理课上的训练,学生也已经具备一定的电路组装能力。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实验获得大量的感观材料之后加以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化学能与热能:

新课导入:分组实验6—1、6—2

概念讲解:通过两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热能的形式,提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微观解释:

放热反应

断键吸收的能量<成键放出的能量

吸热反应

断键吸收的能量>成键放出的能量

宏观解释:

放热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吸热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生成物总能量

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意义

2、化学能与电能

新课导入:水果原电池

原电池原理教学:给学习小组设计如下实验:(1)将铜片与锌片不接触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表面现象。(2)将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后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表面现象。(3)将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在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金属表面现象。

引导学生讨论现象的“反常”。

(1)、电流表指针偏转意味着什么?

(2) 、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学生认为可能是氢气或 SO 2 或是氧气。最后同学认为最有可能的是氢气。)

(3) 、氢气怎么来的(可从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角度分析)?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

化学电源教学: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及原理。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2.化学键的改变

3.能量的改变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1、 原电池的概念:

2、原电池的原理:

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 Zn - 2e -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 2H + +2e - =H 2 ↑(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为: Zn + 2H + =Zn 2+ + H 2

3、化学电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