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京博物院权信之宝-广陵王玺金印

(2013-11-10 23:14:13)
标签:

广陵王

王玺

文化

分类: 群馆集宝
全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枚汉朝刘姓王金印,与滇王之印和倭奴王印为姊妹印,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南京博物院10件国宝级藏品中,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极其特殊的一件。该印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金光灿灿,重122.87克。印面长2.375厘米、宽2.372厘米。龟钮,钮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优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布局疏密有致,行笔直中有曲,流畅和谐,坚挺饱满。全印设计精妙,制作工整,为汉印中精品。不仅如此,该印的来历更是颇多周折。
上世纪70年代,南京博物院组织考古队对扬州市邗江区甘泉山一带进行抢救性发掘,重点发掘了甘泉山一号墓和二号墓。两座墓规模较大,出土大量灰陶器、釉陶器、青铜器,甚至出土了来自地中海沿岸的舶来品——玻璃器,墓葬等级极高。

由于二号墓随葬品中的铜雁足灯镌有“山阳邸铜燕足长蹬建武二十八年比十二”的铭文,故知墓葬时代为东汉早期。考虑到光武帝第九子刘荆受封为广陵王之前曾受封为山阳王,因此初步推断二号墓为东汉广陵王刘荆的墓葬。一年后,在二号墓附近的废土中偶然发现广陵王玺金印,二号墓的墓主人为刘荆被确定无疑。

此前,汉代诸侯王的玺印只发现有汉朝中央政府赐予边疆民族的“滇王金印”和“匈奴王印”。而汉朝王族刘姓的玺印迄今只发现广陵王玺一枚。同时,该印的发现也结束了一宗在日本延续了近两百年的“汉委奴国王”金印的争论。

1784年春,日本九州福冈县志贺岛出土了一枚金印。金印为蛇钮,印面方形,边长2.3厘米,阴刻“汉委奴国王”5个篆体汉字。但从发现之日起,关于该印真实性的怀疑便从未停止过。直到1981年广陵王玺金印的发现,在印面尺寸、印面鱼子纹饰、篆体风格等诸多相同因素的印证下,终于使人们完全相信两千多年前以“汉委奴国王”金印为代表的信物早已在中日之间流传。

尽管广陵王玺金印价值巨大,但其发现过程却极为意外。当年考古队在清理过程中,考虑到二号墓盗扰严重,故对墓室内扰土直接进行了清理。在扰土运出墓室后,便作为废弃土直接堆放于考古工地四周。第二年,当地组织社员进行修路,这些废弃土便用于铺路。

1981年2月24日,当时的甘泉公社老山大队社员陶秀华,在扒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看上去黄亮亮的东西,随手装入了兜中。收工后,她将那件东西进行了清洗,才发现是一枚印章。凑巧,陶秀华丈夫曾在考古队中做过民工,凭经验他感觉这东西不同寻常。而后,夫妇俩特地赶到南京博物院请专家对其鉴定。在专家们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后,博物院迅速与扬州市地方政府、文化局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在给予了当时看来不菲的400元奖励后,陶秀华夫妇将广陵王玺金印愉快地捐给了国家。   
(陈 刚 陈金山)

-----------------------------------------------------------------------------------------

南京博物院18件宝贝的由来

南京博物院藏文物40余万件,这些藏品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有国家一级以上文物1062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这中间哪些最具代表性?建院70余年以来,一直没有进行公开评选。

2007年7月份以来,南京博物院请广大公众和专家一道,共同评选“镇院之宝”。首先从院藏文物中选出近百件有代表性的,组织专家进行了多轮研讨,选出代表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类型、各个地域的42件(组)藏品成为“镇院之宝”的入围藏品。7月28日起,南京博物院网站携手《扬子晚报》,开设专栏一一介绍这些藏品。活动开办以来,上万名的观众参与了此次活动,从中初选出20件作为“镇院之宝”的候选藏品。后组织专家和各界人士研讨,从中选出18件作为“镇院之宝”。至此,南京博物院“镇院之宝”尘埃落定。

到南京博物院的官网转转吧!

-----------------------------------------------------------------------------------------


亲,你都看到这里了,你就承认你喜欢吧!欢迎分享给小伙伴们一起赏析吧。

欢迎关注:

1) 新浪微博搜 “皱水轩博古”

2) 微信搜 “皱水轩博古”

http://s3/small/004dwwRtgy6E5Fu6MBIb2&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