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体备课研课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2018-06-29 09:36:45)
标签:

教育

一、选题缘由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主要阵地,而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当前,各地的学校都在追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最大限度地排除低效,这种追求毋庸置疑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目前,一些教师把备课当成重复抄写教案,虽然所写的教案格式标准、书写工整,但缺乏反思和修改。教师“书写”的时间大于“思考”的时间,这些“整齐”的备课往往不具备实用性,其价值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凭个人经验进行教学,这样的备课既对提高教学效率不起多少作用,又占用了教师大量的时间。

“集体备课”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与知识,集思广益,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通过教学信息的交流与互补,在课前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对学法、对课程资源等进行充分的准备与整合以及课后对上课情况的充分反思和提出改进策略从而达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集体备课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课程改革对于新老师面临着熟悉新课程、骨干教师及老教师面临着挖掘新课程内涵的重任。集体备课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促使教师熟悉教材,理解新课程的内涵。能借助合力提高备课的质量与效率,优化课堂教学。集体备课不仅仅是熟悉教材,教师还要对教法进行深入地交流,其结果是汇集个体的备课成果,形成集体智慧,这样必然提高备课效率和备课质量,为优化课堂教学打好基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集备的过程除了要研究教材教法,迅速的理解教材;还要教师交流是如何收集材料、如何钻研教材的,提高备课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交锋,使教师在争论、交流中,不断明确认识,使自身专业素质不断成长。是相对于个人备课的另外一种形式,可是有的教师对这样的备课方式给予了异样的定义,我们学校在推广集体备课的同时,也发现了集体备课的一些问题,其表现如下:

一是除了主备课人外,其他教师是否认真备课不能监控。

二是只有主备课人进行系统的深度思考,其他教师主要是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补充,很难进行深度思考。

三是“二次备课”的不落实,限制了一部分教师的个性发挥。

四是“个性化设计”的不落实,忽略了因材施教。

五是在轮流备课的情况下,还有可能培养一些“懒惰”教师。

以上问题可以概括为:有集体备课之名,而无集体备课之实;强调共性的一致,忽视个性的差异;注重文本的研读,淡化课程资源开发。实际上是统一了教案,将集体备课给异化了,失去了集体备课的本意。因此,我们需要高效的、实用的、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预设,我们期待“高效备课”,期待把“集体备课”真正有效化。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者在通过对现行备课存在的主要弊端分析,从多变的、多元的、协作的、互动的方式,与时俱进地改进备课方式,将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出集体备课。探讨集体备课活动管理的事项,即教案管理、活动管理、评价管理、归档管理等;始终以研究性的眼光看待每个环节,侧重对主讲内容、主备教案、教案调整的研究,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反思不同时期的各个教案,并对教案的研究提出了“四度调整,促使教师迅速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如何激发教师自觉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2)研究如何对集体备课的过程进行有效管理;(3)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集体备课进行模式。

三、组织机构

为保证该课题的顺利进行,特成立“集体备课研课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领导小组。

课题领导小组 :

  长:宋虎林 (校长)

执行组长:罗延琴(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程莉(教科室主任)

课题小组成员:丁锦娜(语文教研组长) 郭丽丽、 张淑慧、张晓霞、任桂贤、刘蓓蓓 

四、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建立“理论引领---集体备课研课实践----集体备课研课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机制。强化教育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做到教中有研,研中有教,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引导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2
、以“行动研究”为手段,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多种形式岗位竞技(说课、公开课、探讨课、示范课等)活动为途径,倡导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研课”,不断促使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学形态的根本改变。
  3
、强化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真实有趣的情景,为学生学习创设条件。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的方法

研究对象:所有一线语文教师的备课情况

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法:选取某些典型的材料片断,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再到课后评价,进行全程地跟踪分析评价,筛选我校教师成功的集体备课的案例,为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性是: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工作者的需要,研究目的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现实,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者,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实践活动--个人反思--组内互动--专业引领--调整方案--再次实践--再次反思--再次互动......经验提升,在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活动中,组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自我反思法: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教师如果在获得经验的同时能坚持自觉反思,那么他的发展就不是一种短期的或阶段性的,而是一种可终身持续发展的过程。所以,在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待自己上周的教育教学行为,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产生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其目的就是养成教师善于反思的习惯,交流好的教育经验和困惑,以求在反思研讨中成长。

4.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侧重研究教育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研究方法。它对科学研究的过程要求不是太严格,研究方法更贴近教育工作的实际。这一方法也是本研究过程中用的最多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把具体经验上升到观念、原则和方法论的高度,更深刻地揭示教育教学本质。

五、实施步骤

一、具体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2018.42018.10)(1)开展课题研究前期的调查、访问、检测等工作,从教师和学生、家长等多角度进行广泛地收集信息和深入分析,分析新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重点分析教学无效和低效的原因。

2)论证、修改、充实课题研究方案并定稿。撰写研究工作计划,完善组织机构。

3)开展宣传动员活动。  

4)开展理论学习。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教育理论,举办讲座和聘请专家指导。对研究人员及管理者进行培训。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构建学习型组织。开展与同行之间、专家之间、网络之间的互动对话等,特别是关于对话的相关理论,新课程改革理论,加强课题研究的理论储备。

5)开展调查研究、资料查阅和文献研究工作,寻找理论依据,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分析教师备课状况。找出集体备课存在的误区及成因。选择课题,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2018.112019.11)实施阶段:(1)按照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全面启动。

2)构建基于对话理念的集体备课实施的基本原则、制度及步骤。

3)重视积累研究相关资料,编印集体备课专题论文、教案集、论文集、案例集和上相关的教研观摩课,定期进行总结评比表彰活动。

4)应用推广。在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将研究成果逐步推广,组织召开校际集体备课理论研讨和经验介绍会,加大研究论证力度。

5)请校内外教育专家对课题研究生成的基于对话理念的集体备课研究策略、程式和评价体系进行深入地分析、研讨和论证。提升其科学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第三阶段(2019.122020.5)总结提高阶段。(1)将总结提炼出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进行反复验证和完善。

2)汇集各种研究材料。

3)撰写研究报告。物化研究成果,汇编集体备课教案集。

4)申请结题评审验收。

六、具体措施

为了保证课题的扎实推进和有效实施,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必须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狠抓“四个落实”:

1)时间落实。

2)活动落实。

3)指导落实。

4)检查落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