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混合运算》中看图列算式练习设计的思考

(2013-12-20 04:45:1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对《混合运算》中看图列算式练习设计的思考

(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五单元的内容)

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

一、理解意图,用教材教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在学习了10以内加减法后,教材编排了连加连减的计算教学,教材上的编排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情境图入手,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事物中理解图意,逐渐从题中剥离出具体算式,进行算法的教学。通过本阶段的教学和练习巩固,发现学生对于计算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连减,尤其是加减混合的图示难以理解,也就很难列出正确算式。下面通过几幅情境图来分析这部分知识内容

1http://s4/mw690/004dnuL7gy6F7IV1gmnf3&690


                                                           2

     在图1中教材设计一幅“小鸡图”通过对小鸡走来和走去的过程生动反映出连加、连加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第一幅图要引导学生理解小鸡总只数是由三部分组成,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相加。得出“5 2 1”的算式。第二幅图从小鸡总只数中减掉先走掉2只,减去再走掉2只,用连减计算,得出“8-2-2”。

在图2中呈现的2幅图,分别在中间用一个箭头表示分层次的过渡理解,通过观察天鹅头部位置的朝向,头部朝左表示飞来用加法计算,在这个基础上看箭头后面那幅图,天鹅头部朝右表示飞走,列式为“4 3-2”。对于第2幅图,在第一幅图基础上进行理解,先飞走2只,再飞来3只,列式为“4-2 3”。也正是因为教材上在加减混合情境图中利用箭头,帮助学生过渡理解,学生没有出现理解上的脱节,顺学而教,合情合理。但是在一些作业上设计上,没有箭头的过渡引导,学生就出现理解上偏差。

二、练习设计及完成情况:

1、练习类型

(1)层次过渡 理解建模

教材中P67页“做一做”见上,图2。练习设计结合主题图用意进行分解理解,先根据左边图示进行列式,由箭头过渡到右边的变化再列出算式,有层次帮助学生对两幅图的变化过程,逐步建立混合运算在具体情境图中知识建构。从练习完成情况看,大部分学生会以故事方式抽象出数学信息列出算式“6 3-4”并进行计算。

(2)部分引导 丰富经验

 

http://s1/bmiddle/004dnuL7gy6F7IZh0K430&690


 

 

 

 

 

 

 

 

 

 

 

                                                        5

这三道题是由省教科院编审的一上《课堂练习》中的习题,图示虽然不像教材那样用箭头帮助学生逐层理解,但在图的一侧的算式中写出1个或1、2个数字,引导学生观察图示时总体的数量,避免学生在列减法算式时对总量的模糊理解。图1中已知的“5-2”表示原有5人,走了2人,所以先减2,又来了3人再加3.。列成算式是“5-2 3”。也有部分学生列式为“5-2 2”。为什么不是 3呢。明明图中右边有3人。调查错误学生的想法,他的解释是“只有2个小朋友走过来,另一个站着没动”。

第2幅图尽管把9总数写在被减数的位置,引导学生从总数9只分别去掉下水的鸭子。有的列成算式是“9-1-4”,还有的列式为“9-3-2”。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理解,仔细观察这幅图,下水的鸭子该如何区别?是先后区别?先下水1只再下水4只。如果是上下区分,那就是上面下水3只鸭子,下面下水2只鸭子。那么这两个算式是否都可以这样理解。三角形图示题学生不能理解是先划掉再减去,错误的同学都是先从总数4里面减去,出现上面的算式“4 3-3”。图示之所以给学生带来不同的的算式,原因在于这幅图设计不严谨,造成学生认知的不确定性等原因。

根据图示列算式,这几题都有一个共同点,把总数确定,让学生根据对图示的理解,补充算式。这类题型是给学生提示,引导学生如何从最初的状态中提取信息,根据图示中情景的变化,给学生一个缓冲知识建构的过程,逐渐丰富学生认知。也就是我们常说“边扶边放”,引领学生思维走向独立。

(3)自主理解 抽象运用

  

 http://s9/mw690/004dnuL7gy6F7J3R86Ie8&690

 

                                       图 7

这几题选自一些教辅材料上,这类图示给学生带来一些困难,要求学生独自理解图示,分辨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从具体情境中提炼出有关数字信息,进行列式运算,理解抽象,很难正确列式。如图5。有2个框,各有小树3棵和6棵,在第2个框里圈出4棵树。正确理解为“3 6-4”,很多学生理解后列成算式是“3 2-4”; 图6只有符号,没有数字,根据符号提示,列成算式是“6-2 4”,很多学生列出“4-2 4”;对于图7的情境理解,要列出两个不同算式,其一是根据小鸟飞来飞去列出加减混合算式;其二是根据两片荷叶上的青蛙总只数减去跳进水里的只数。

这几题内容比较抽象,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要独立读图,理解水平难以达到。完成情况不太乐观,错误较多,再加上没有数量的提示,要完全理解图示列式难度较大。

2、错因分析

(1)学生经验较少、认知和理解水平有限。

教材编排借助情境图以形象的力量,把文字所描述的、所要揭示、所要表达的数学本质通过图表示出来,给纯数学的计算披上形象的外衣,符合孩子的兴趣、认知规律,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还应扶着学生沿着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有些图示脱离这样的基础,无疑是给孩子的学习增加难度,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读图能力较弱,经验不足

看图找信息本身就要求学生具有较丰富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还得区分总体和部分的关系,刚入学的儿童生活经验不足,有些识图的提取数学信息能力不够,逻辑思维不够完善,独立读图难度较大。

(3)图意不严谨,科学性不足,

就以上几道练习题而言,有些图示表达意思不明确,图3中右边有3人,应该是“ 3”走来有2人,很多孩子想走来的才能“ 2”,如图6中的气球,现有6个气球,爆掉2个,又增加4个。但是现有的6个并未连在一起,学生大多认为气球总数分3部分,爆掉2个,列式就为“4 2 4-2=8出现2步计算的式题。图示下面呈现却是两步计算式题;图4“鸭子下水”,也难为学生,不知以何种标准判断。这样欠考虑,不严谨的题型尽量避免。

(4)教师拔高练习应对统测

有些教师喜欢选择一些拓展练习,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挑战难度的习惯。总以为平时多练难题,居高临下方能横扫题海,应付统考时偏题和难题,殊不知这样的想法都得基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基础,违背学生学习规律是不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

三、教学策略:

1、理解教材用意,教授内容和选择的练习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要求教师从研

究内容和研究学生两方面进行解读,与自己的教学经验、智慧有机融合。吃透教材=学科知识 解读教材的智慧,吃透学生=学生知识 解读学生的智慧。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促进学生发展,学以致用。

2、对于识图本身要求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能对故事的情境做完整表述,再加上学生对数感的理解,要把文字的内容提炼成有数学信息的问题,并加以运用。更应重视如何针对具体内容“由显及隐”地揭示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正确处理知识技能与思维方法教学之间的辩证关系。

3、 清楚界定 合理定位。有些教师选择一些教辅材料的题型给学生练习,本身缺

乏对教材和学生正确的理解,但是教师的想法情有可原,因为他们担心一旦期末统测时遇到这样的题型,怕学生失分。只有平时多练多见才能应付。教师对练习设计要清楚界定,对于题意不严谨,不科学的联系尽量避免,合理定位,把握知识的难度和宽度。

4、 解决问题过程中,要体现学习中的“回顾与反思”,当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策

略,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简洁、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解决的步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反思检验的方法,能把一个问题解决的思路夯实的实际思维过程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听课有感
后一篇:教学反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