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说“圆柱体容易滚动还是容易推动?”

(2013-11-05 20:22:4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随笔

再说“圆柱体容易滚动还是容易推动?”

屯溪现代实验学校   唐浩瑛

 

上周学习了李莉老师的随笔,颇有感触。李老师能对一道一年级的数学习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感知到数学本质,有层次、有高度、理性地分析了老师们存在的几种看法,同时也阐述了自己对这道题的基本观点。收获之余,也想谈谈自己的愚见。

为什么一道一年级的练习题,在解决时老师都会出现不同的想法?那么,学生在完成时又是怎么的情况呢?今年我教一年级,当我看到这题时,当时也陷入思考。这题考察学生的用意是何?对于“易滚动”和“易推动”孩子们能分辨清楚?带着这样的疑问,不做任何的提醒,决定让学生以原生态的理解能力来完成这题。如果说,对于此题,答案这样确定:

试一试,判一判。(能的画“√”,不能的画“×”)

 

容易滚动

容易推动

http://s1/mw690/004dnuL7gy6DZko1ADCe0&690

×

×

http://s12/mw690/004dnuL7gy6DZkJdoJdfb&690

×

 http://s4/mw690/004dnuL7gy6DZkrsJKr03&690

×

 http://s12/mw690/004dnuL7gy6DZks8fj59b&690

×

特别说明:本人对于球、正方体、长方体“滚动与推动”的判断观点与李老师相同。在李老师的随笔中,对于圆柱是“易滚动还是易推动”是这样分析的:“问题指向了圆柱体,是容易滚动还是容易“推动”,亦或是即容易滚动也容易推动”?为什么圆柱答案难以定论,我想原因可能在于圆柱接触面不确定,如果是曲面接触地面,是易滚动不需要外力推动;如果是圆面接触地面,是易推动非易滚动。在数学判断中,只有一种情况不符合逻辑,这个结论就不成立。那么圆柱就定论为既不易滚动也不易推动。如上表。基于这样的认识,全班反馈情况如下表:(全班61人,抽样20份)

 

容易滚动(正确率)

容易推动(正确率)

http://s1/mw690/004dnuL7gy6DZkvQ4ec10&690

10%

15%

http://s5/mw690/004dnuL7gy6DZkKDw7q34&690

100%

10%

http://s13/mw690/004dnuL7gy6DZkPNhjSfc&690

90%

10%

http://s10/mw690/004dnuL7gy6DZkRJFdn09&690

98%

5%

原因分析:从数据表明,学生对于球、正方体、长方体容易滚动的判断正确率较高,都达到90%以上,说明学生比较熟练掌握三种立体图形的特点;再者对于滚动能从实际生活中感悟,或是直观看出;而对于这三种立体图形是否易推动错误率却很高。课下找几位学生询问他们想法时,发现大部分孩子对于“推动”的理解说不清楚,甚至认为就是像球一样能自己运动,因此他们的选择大部分是前者易滚动后者选择也是易推动。而恰恰两者答案正好相反,错误就多。对于圆柱理解更是模糊,大多数学生很难从接触面去分析,他们选择易滚动指的就是曲面而不考虑平面,往往不去想此是彼非的可能性。一年级学生的理解比较浅层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考虑不全面等因素有关。那么高年级学生理解是否很全面?

我再次调查了10个六年级的学生,完成情况如下表:

 

容易滚动(正确率)

容易推动(正确率)

http://s8/mw690/004dnuL7gy6DZkVucQvc7&690

75%

50%

http://s16/mw690/004dnuL7gy6DZkWfzNtef&690

100%

90%

http://s14/mw690/004dnuL7gy6DZkX3V7f7d&690

100%

90%

http://s10/mw690/004dnuL7gy6DZkXHezf59&690

100%

90%

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对“滚动和推动”的区别意识,能比较清晰分辨出来,能根基立体图形的特点来决定运动的轨迹,对于圆柱的分辨还需要一定逻辑意识。总之,考虑问题时会全面考虑整体分析,具有一定思辨能力。

教学策略:1、准确把握教材,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习题,达到巩固理解,学有所用的目的。这道习题是省教科院编写的《课堂练习》中的习题,出题者是让学生根据几种立体图形的特点来进行判断,用意简单明了。但是没想到学生乃至教师对题目深入分析,使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模棱两可,模糊不清。既然这样,不妨进行修改,利用生学生熟悉的物体,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如圆柱型的固体胶、篮球,纸盒、撒子等具体事物进行判断,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在理解中深化。

2、创造性利用教材,设计有情境创设重组内容的习题,体现注重联系,完善认知意识。空间观念的学习一定要建立在具体情境中,在情境中通过直观认识,学生才可以逐渐清晰并掌握,教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可以结合低年级学段的知识结构进行选择,既达到巩固旧知又为新知起到很好的孕伏作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