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魏风—伐檀》新探
(2022-03-14 05:03:55)
战国时期,魏文公在公元前445年建国。其属地在河南北部,陕西南部一带。魏国首都在大梁,今天开封西北,黄河岸边。魏文侯时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从而产生了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诗歌《伐檀》和《硕鼠》。
《伐檀》反映出黄河两岸冬季来临,农闲季节,农奴也不能休息,还要砍树,做车和打猎。诗歌反映了冬季檀树停止生长后,用斧子砍伐檀树,制造车辆(车辐条和车轮)及打猎的情节,以供农奴主享受。对不平等社会鸣不平。《硕鼠》则反应出秋收后,对农奴主无偿占有劳动成果的不满,渴望无剥削压迫的社会-乐土。
这两首诗歌可能是同一作者,在冬季的某一天写出。
檀树为落叶乔木,叶互生,卵形,花单生,果实有圆形的刺。木质坚硬,用来制造家具,农具和乐器。也叫青檀。在古代,由于青檀坚硬,是制造战车的重要材料。但砍伐十分困难,只能用青铜斧砍伐。砍伐时会发出坎坎声音。
由于当时技术限制狩猎的猎物主要为小型动物猪獾,幼小野兽和不善飞行的鸟类鹌鹑等。
《伐檀》原文如下: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诗歌作者对自然景物观察十分仔细,把河水的波纹就区分出细小的波纹-涟漪,流线型波纹-直漪,和漩涡状波纹-沦漪。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