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和兔对草原的破坏
(2021-04-02 05:06:45)
鼠和兔都是小型食草动物,又都会在地下打洞栖息,并且繁殖力都非常强,因此都会对草原造成重大损害。鼠类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无齿根,终生生长,常借啮物以磨短。繁殖迅速,危害农林,草原,盗吃粮食,破坏储藏物,建筑物等。并能传播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病原。
对草原有害的鼠类主要有鼢鼠,土拨鼠,黄鼠,家鼠等。鼢鼠,属啮齿目,仓鼠科。体矮胖,长15-27厘米,无耳壳,眼很小,几为毛所掩盖,肢端而壮,前肢爪特别长大,用于掘土。毛细而软。体一般呈淡粉红褐色或赤褐色,腹面略淡。通常额部有一闪亮白毛区。栖居在草原地区,营地下生活,洞道复杂。以植物的根,地下茎和嫩芽为食,对草原有害。
旱獭,又名土拨鼠,属啮齿目,松鼠科。体长30-60厘米,体重3-7公斤。全身棕灰色或带黄黑色,前肢爪发达,善于掘土,成群穴居,有冬眠的习性。栖息于平原,山地和各种草原及高山草甸等地。对草原危害严重,皮可制衣帽,旱獭是鼠疫杆菌的主要传播者。
黄鼠,别名地松鼠,大眼贼,豆鼠子,禾鼠。松鼠科,身体细长,比黄鼠狼略小,毛灰黄色,眼大而突出。擅长挖洞,喜欢群居。吃农作物和野生植物,能传染鼠疫。
兔形目,头部略像鼠,耳大,上唇中间分裂,尾短而向上翘,前肢比后肢短,善于跳跃,跑得很快,胆小,听,嗅觉敏锐。繁殖力强。兔形目包括兔科和鼠兔科。兔科的野兔,身体一般较家兔略大,耳长大,毛很密,多为茶褐色或略带灰色。
鼠兔科,外形略似鼠类,而短而圆,尾仅留残迹,隐于毛被内,因牙齿结构,摄食方式和行为等与兔子相像,故而得名。体长10,2-30,2厘米,全身毛浓密柔软,底绒丰厚,与它们生活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方有关。鼠兔种类很多,如藏鼠兔,高原鼠兔,大耳鼠兔,东北属兔等。在青藏高原的草原上,常见褐背拟地鸦,雪雀白天进出鼠兔的洞穴‘鼠兔同穴’。
鼠和兔对草原破坏极大,吃掉大量牧草,地下打洞,使大量牧草不能生长,造成草场退化。在青藏高原,它们对铁路路基
和导热棒构成威胁。并有传播鼠疫的隐患。鼠和兔的天敌主要有猫科的兔孙,野猫,猞猁;鼬科
的鼬,貂,獾;犬科的狐,狼;爬行动物蛇;及猛禽鹰,雕 ,猫头鹰等。我们应加以保护。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