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当斯密《国富论》论集体协作力量

(2017-06-06 05:09:39)
标签:

杂谈

       现代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1723-1790年),生于苏格兰,从小就注意观察外界事物,在他家附近有一个铁匠铺,他看到五个身强力壮的铁匠分工合作来制造铁钉,第一个把铁丝抽出,第二个把铁丝拉直,第三个把铁丝断开,第四个把铁丝烧红,第五个则挥动铁锤,把烧红的铁丝打成铁钉。

       从此他开始研究分工协作对劳动生产力的影响。他发现如果生产铁钉这件事,从锻造铁块到打成钉子,由一个人来完成,一个人一天只能完成十个钉子,而由十个工人分工协作,一天可以生产出四万八千个钉子,平均每人一天可生产四千八百个钉子,远远大于一人从头包到底的效益。从而指出分工协作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最根本途径。

       上述事实是亚当斯密在他的著名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提到的。他提出各种生产力的最大改善起因于分工。有分工,才有货币。因为有了分工,必有交换。就需要货币,所以,货币是分工所必需的。劳动分工协作将能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

       《国富论》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这门学科。人们把它比喻为经济领域中的“牛顿定律”。它影响了人类世界长达两百多年。

        我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劳动分工,男耕女织。管仲提出,不同行业人,按行业分开居住,有利于相互交流和经验传承。到秦朝时,兵器生产就是按规格,分工协作制造。

        现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使农民更快富裕起来,也要加强生产的分工协作。比如稻田插秧,就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如果从拔秧,挑秧,抛秧,插秧,都由一个人来完成,那效率是极低的。如果由多人协作,那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才是致富的根本途径。

        宋朝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写道: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里清楚的指出古代劳动分工协作生产过程。

        在旧社会,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为兴修水利带来很大困难,难以协调各方利益。特别是在稻田生产中,用水灌田的时间先后,用水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好坏。由此经常引起农户之间,村村之间矛盾,相互械斗,打伤打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只有有组织的规模经营,发挥集体协作力量,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