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就对电和磁,有了初步认识,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电和磁的文字。人们对电和磁的相似性的等同记载,始于东汉初年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他写道:“顿牟掇芥,磁石引针。”这是说,摩擦带电的海龟壳可以拾取像芥末一类有机物,而磁石可以吸引铁制作的金属针。
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记载:“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咤声。”即是说,人们在梳头和脱衣服时,头发会随木梳竖起,解衣服扣子会发光,并有微弱响声。
这都是摩擦起电的原初描述。所谓摩擦起电就是用摩擦的方法使两个物体带电的方法。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后,一种物体带正电,另一种物体带负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当时因不了解电的本质,认为电是附着在物体上,因而把它称为电荷。
我们知道,物质由原子核和外围电子组成的中性物体。在两个不同物体摩擦时,因为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结果两个物体有了不同的带电特性。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着等量的负电。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等量的负电。因为这种转移的电荷不流动,被称为静电。
静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在秋冬干燥季节,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叭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有时拉门把手,开水龙头,都会触电。这是由于人体活动时,皮肤与衣服之间,衣服与衣服之间互相摩擦,便会产生静电。并在人体内积存起来,由于空气干燥,地板绝缘,人体静电不宜释放的结果。
人们利用静电可以吸附微小物体,制成静电除尘器,用于纺织行业除尘,从而保护工人健康,免得吸肺。利用摩擦起电,可以制作静电加速器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