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2017-06-13 10:13:32)
标签:
教育小课题 |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一、背景分析
【案例1】为什么同一份试卷,同一个人测试成绩却如此悬殊?
有人作过调查,一名大一学生,高考的数学成绩是120分,在其入学后,重新让他做6个月前的高考数学试卷,得分只有80分。尽管这只是个案,但是我们相信有一定的代表性。为什么同一份试卷,同一个人测试,成绩却如此悬殊?
现象分析:大多数人会说:这很正常,忘了呗!“忘了”两个字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我们是靠记忆来获取知识的。
理论解释:教育思想家爱因斯坦说过一段话“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后所剩下的东西。”遗忘的是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剩下的就是能力和素养。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教育现状所反应的问题。那就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知识提升人的素养,而不是掌握知识本身。
【案例2】学生在高考中失分因素分析
1、阅读量和阅读能力亟需提高
考生的阅读能力即从试题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足,是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中、高考)。其中文科占失分总量的1/2左右,理科占失分总量的1/3左右。
2. 知识理解深度不够
对涉及的一些重要事物和事实认识不全面,对重要概念、原理的理解不到位,是学生失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 独立思考能力欠缺
独立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纳、推理与判断、抽象与概括等思维和论证的能力,即独立思考能力不足,仍然是学生失分的重要原因。
阅读能力是所有学科能力基础;理解能力是问题能否解决的关键;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更是素养提升的桥梁。能力和素养也就提高了,学生的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了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而我们目前又教了什么?这些问题都是我在以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
1. 什么是素养?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养。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化学,不是让他成为化学家,因为这毕竟是极个别人的事。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2.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2016年9月在北师大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发布研究成果对中国学生身心发展核心素养做了界定。在发展中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下,各学科又制定了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 审美情趣; 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 乐学善学、 勤于反思、 信息意识; 珍爱生命、 健全人格、 自我管理; 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 国际理解; 劳动意识、 问题解决、 技术应用。 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3.核心素养与双基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仅仅对应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能力”,显然是一个维度。三维目标从学科的人文特性角度和育人功能角度,还提出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科教学的目标更加全面,是学科教学的内涵扩充。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用简单的比喻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核心素养就是3.0版
4.核心素养提出的意义
目的:教师的职责不是教学科,而是教学生。知识固然重要,可更重要的应该是我们通过教学让学生获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视角,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发展才是影响学生一生的。
现实:在我们的教学中,总是会为了高考这个大目标对学生进行不断的知识灌输,却忘了思考教育教学真正的意义。
结果:长期以来重视了“双基目标”,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不同程度的被忽视,使得国家课程目标未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受到损害。
为了打破学科教学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点的传授和操练,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科教育目标。然而,由于理论和现实中的种种原因,“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演变成只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未能充分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形式化和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