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双减”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心得
(2023-06-01 21:15:47)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努力探索解决问题。今年,我申报了课题《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落实“双减”的阅读教学策略》,自从该课题立项以来,我便认真学习上级下发的文件精神,并结合学生实际的阅读情况,通过和学校同行教师的交流探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作为研究的支撑材料,充分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严格按照我所撰写的课题评审书及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开展工作。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与研究,我真正体会到课题研究其实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到解决问题更好的办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理论水平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学习了不少课题研究理论知识,提高了我自身的素养。有了理论知识做依据,实践经验作支撑,促使我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了很多。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着有效教学,突出年级特点,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重在教给学生阅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我还注重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二、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方面有了自己的心得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爱上阅读,对阅读感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导入时,尽量以故事的形式,或创设情境、谈话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多组织一些读书活动,来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促进课外阅读深入持久地开展。如:举行故事会、读书竞赛活动及读书笔记、读后感等评选活动来比一比谁读的书多,还可以举行各种朗诵活动等,通过活动,表扬、鼓励认真读书、读书多的孩子。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读书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当然,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而一天天坚持,习惯成自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我们要让孩子热爱读书,自己必须喜欢阅读,在家里、在学校,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也会喜欢上阅读;其次要给孩子创造固定的阅读时间。也许有的家长或老师会说,孩子上了小学,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哪还有阅读的时间呢?可国外大量研究证明,家庭作业越多,孩子可能越笨。重复的练习孩子最讨厌,这只能提升孩子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但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并无作用。因此,无论多忙,我们每天都应该给孩子固定阅读的时间,哪怕只有30分钟,甚至20分钟,日久天长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好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不仅仅是了解主要内容,而应该在读书时多积累,并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随时聚录下来。
3.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阅读最重要,而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就是读。无论是课堂中的语文阅读,还是课外阅读,要让学生理解根恶搞深刻,就要让学生多朗读。朗读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记忆力,又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除了多读,还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多思、多问,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之,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让我的教学专业能力、教学素养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当然,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还需继续学习、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阅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