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案例研究中期报告
(2020-05-11 22:26:11)《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案例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新课程标准给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成了目前语文教学的方向。而且时代呼唤创造型人才,教育改革指向创造意识的培养。由此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语文课堂不成为学生的包袱,真正达到培养兴趣、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本课题开展至今以至中期,无论是活动的开展还是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特此总结如下。
一、课题简介
托尼·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思维导图,中国运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有效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简单且有效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用“画”的方法记录思考和创作,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或者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二、研究进展
(一)理论学习
要开展课题的研究,老师们必须先要了解思维导图,知道思维的内涵是什么,主要的特征有哪些,在实际的运用中有哪些重要的价值,如何运用思维导图等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课题组购买了思维导图的相关应用书籍,在网上搜集了学习资料,利用学科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时间开展理论学习,采用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后撰写读书笔记。组织开展了学习交流活动,谈一谈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并展示了老师的思维导图作品。
(二)课例研究
思维导图作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也作为教师新接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语文教师如何架构乃至灵活的运用是我们要研究的首要内容。实际教学中,课型丰富,有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等等,如何运用思维导图,使得各种课型的课都能高效的开展教学是我们研究的重点。所以,我们结合学校的校本教研课、评课晒课等一系列活动开展本课题的课例研究。
(三)过程管理
根据学校教科室的安排,课题组注重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按时制定研究计划并进行研究、总结。定期开展课题组会议,理一理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谈一谈研究过程中碰到问题,安排好下阶段的研究任务。
三、存在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应用意识不够,研究不够
根据开展活动的结果来看,小学语文的课堂主要体现在读写,作文等几种主要的形式。而这些形式,机械性较大。根据学生的反映来看,造句、作文都是按一定的套路写。学生普遍有一种应付的心理,只要听就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也较少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即便使用也是简单的按部就班,较少研究或针对具体的学生进行调整改变。
(二)课堂使用思维导图效果不佳,对提高学习成绩无多大效果
由于学生对课堂听课是一种应付的心理,可以推测出课堂的实际效果并不会很好。而从实际调查结果的两个方面,也证实了这个推论。
1.学生认为老师课堂教学使用思维导图对于巩固学习的内容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只有小部分会继续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进行一步思考。由此带来学生的定向性思维,思路狭窄,不能灵活处理类似的问题。
2.很多老师对于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效果都感到不理想,在教学效果跟踪时,经常发现学生对于课内的知该掌握并不扎实:一些基本问题,只要一改变提问方式,就会有很多人出错。而这些基本问题,老师都曾经使用过思维导图进行讲解,但最终的效果显然没有达到老师所期望的。
综合以上两点总体评价,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课堂使用思维导图较难对学生学习产生帮助,目前还比较普遍,这就需要进一下调查:为什么会生产这样的效果。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目前思维导图使用效率低下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新课程标准发布时间不长,经验不足
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很多老师都表示,新的课程标准灵活,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把握住要点,而实践的过程中,很多的一些老方法会不知不觉的继续沿用下来,这样就使得平时在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较简单且随意性大。学生成了课堂的傀儡,在行为和思维方式上完全服从教师的指挥,毫无个性和创造力。从而导致了思维导图使用效率低下这个现象。
(四)教师工作忙,无更多精力去研究教学形式
经验不足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目前的教学结构也使得教师工作繁忙,无更多精力去研究教学形式。目前一个班级通常由语文老师作班主任,同时负责整个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于学生年龄偏小,自制力较差,非常会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出现,使作为班主任的语文老师需要非常放下手中的活,处理这些项事,从而使得教师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时间相对减少。为了尽快实现教学上的新课程标准,不得不放弃了对课堂效率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教师却往往忽视了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多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认识事物,也很少想起鼓励学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其学习、思考的结果,最终导致课堂教学只是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不仅个性没有得到发挥,而且维潜力也得不到挖掘,难以由此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能力。
(五)家长没有做好指导工作
从家长的调查中发现,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并没有很大的信心。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只有老师是主导作用的:而且,新课程标准出现之后,家长按原来的思路更是难以指导孩子的学习。显然,家长过分看重了老师的作用,轻了自身的教育作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都起来很重要的作用。若家里缺少必要的指导,就会使得学生认为家里只是一个休息娱乐的场所,这样一来,课堂效率的作用就降低了很多。
(六)目前的课堂教学由于局限于传统教学形式,缺乏创新
从收集的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学习效率的情况来看,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思维导图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很显然还是囿于书本、限于室内的作业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让人欣喜的是,在调查中发现,有几位教师,由于有着较先进的理念,提前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探索,目前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这几个班级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或者是老师,对学生学习的效率都是正面的回答。
四、下一步研究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不仅包括学会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的培训,使教师学会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合理地设计教学,传递教学内容,继续组织相关教学活动,推进研究进程的纵深发展。
(二)从“点”到“面”全面铺开,推进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思维导图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学习方法。
(三)结合学校的社团活动,增设“思维导图”兴趣班,开发学校的校本课程。
(四)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的过程化管理,除了做好常规的工作外,要重点做好课题的网络化管理,及时上传相关的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