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案例研究实施方案

(2019-11-18 19:31:32)
标签:

365

教育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案例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1、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课标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核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思维导图吸收了脑科学、教育学、信息技术等各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实现了课堂活跃的本质,是学生思维活跃的目标。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可促进学生思维的集中于发散,从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反思和合作学习,有效归纳记忆知识和理清思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终生受益。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整体阅读方法,把握文章结构、内容和作用,给文本解读提高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2、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质量是生存之本,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和永恒的追求,教育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效率,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学习效率的问题,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习效率也会很低。思维导图是一个打开大脑潜能的强有力图解工具,给学生提供了一幅思维“全景图”,能够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在不同知识间构建桥梁,系统有条理的思考学习内容,使学生会学、乐学,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3、自身成长的需要学习能力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知识在人类文明进步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21世纪,今天的知识很快就会变成昨日黄花,因此培养高品质的思维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学生仅凭自己狭隘的学习和传统的思维是不行的,只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二、概念的界定

1、思维导图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建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使大脑得到充分的发挥,简单、易用、可视化强、提纲挈领,帮助我们立足全局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2、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梳理语文学科知识,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以改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实现与新课程标准的接轨。提高记忆能力和建构生成知识网络,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效率。

三、理论依据

1、斯佩里左右脑分工理论

对于正常人来说,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功能是均衡和协调发展的,既各司其职又密切配合,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左半脑主要负责逻辑理解、记忆、时间、语言、判断、排列、分类、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五感(视、听、嗅、触、味觉)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半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像、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直觉性等。斯佩里认为右脑具有图像化机能,如企划力、创造力、想像力;与宇宙共振共鸣机能,如第六感、透视力、直觉力、灵感、梦境等;超高速自动演算机能,如心算、数学;超高速大量记忆,如速读、记忆力。右脑像万能博士,善于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许多高级思维功能取决于右脑。把右脑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才能表现出人类无穷的创造才能。

2、建构主义理论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放射性思维能力,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2、通过将思维导图技术引入语文教学中,能更快更有效的进行语文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达到高质量学习的目的。

3、通过本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和技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质量和深度。

4、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思维导图教学研究能力,产生一些思维导图优秀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效率。

(二)具体研究内容

1、教师如何架构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

思维导图作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也作为教师新接触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如何架构乃至灵活运用是我们将要研究的首要问题。

2、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自主学习增强记忆能力

思维导图作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如何让学生了解,并学会使用,而且还要灵活运用有效地学习,巩固知识建构知识框架将是我们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有关思维导图及其应用的专刊文献或书籍进行分析,把握其研究焦点与特色,找出适合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有意义和参考的数据。

2、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依据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方法进行理性高度上的概括总结。

3、案例研究法:选取1个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跟踪考察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效果,针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予以指导帮助,增强学生的信心。

六、研究的步骤

2019年9月——2020年5月,分三个阶段。

初期准备阶段:(2019年9月——2019年10月)

1、拟定初步研究方案,申报课题,成立课题小组。

2、理论学习,首先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思维导图,进一步理解思维导图在课堂里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3、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对学生进行“思维导图”的简单培训,教会学生画“思维导图”,学习并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有效的课堂预习、复习等等。

中期实施阶段:(2019年11月——2020年3月)

1、在第二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学生怎样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建立评价量化,对学生创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可操作的评价。

2、研讨实践 “思维导图”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

3、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研究,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探索更有效的语文课堂“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4、以此作为基础,可以写一篇教学课例、教学反思和相关论文。

后期总结阶段;(2020年4月——2020年5月)

收集和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并对相关成果进一步论证和完善,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的升华,形成研究成果。

七、研究对象

课题研究教师所带两个教学班

八、预期研究成果

(一)学生成果

1、利用思维导图做好课前预习。

2、自己学会用思维导图做知识体系的框架和旧知识的复习框架。

3、利用思维导图做一些知识积累。

(二)教师研究成果

1、教师作品汇集成册,学生创作的作品,汇集成册。

2、通过此次小课题研究,撰写优秀课例,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收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3、撰写过程性报告,撰写论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