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朱小娟原创】

(2021-03-10 18:33:5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设计背景: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任务”建议学生品味小说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在人物与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由此,我设计的学习目标为:)

二、学习任务:

  品味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正面手法,读写结合,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人物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三、学习目标:

1.品行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的正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2.比较不同的人物手法对人物塑造的不同效果。

三、学习方法:阅读引导法、问题设计法、自主阅读创作法、比较阅读法四、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略)

设计意图

活动一:以形传神——外貌描写(《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

外貌描写是正面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作手法,主要是针对人物的音容、体态和服饰的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环节一:比较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的异同,思考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如果两种方式互换,效果会怎样?

点拨预设:《祝福》中鲁迅对于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共有四处,除了刻画了其“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寡妇式的装束外,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具体“这个人”的描写,重点描摹了她的眼睛,由“顺着眼”、“直着眼”、“瞪着眼”到最后的“眼珠间或一轮”,脸色由“青黄”到“黄中带黑”无不凸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运行轨迹。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对于别里科夫的描写则是不一样的,他采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把别里科夫装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形象。

 

比较

祥林嫂

别里科夫

 

时间

外貌

性格特征

事件

外貌

性格特征

初到鲁镇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

 

再到鲁镇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骑车事件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捐门槛后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眼神窈陷下去

 

当面交锋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沦为乞丐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人物

受害者

迫害者、受害者

手法

工笔描摹

漫画式夸张

作者情感

同情

讽刺

小结:两者具有相似的神态变化,相同的结局,不同的是祥林嫂重在眼睛的刻画,别里科夫突出了其脸色的变化,一个是受害者,另一个既是受害者又是迫害者,写法上一个是工笔式的描摹,一个是漫画式的夸张,各自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两者互换的话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作者人物塑造的匠心,更好地理解人物。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现,使学生更加的直观。

环节二:

展示书本中的“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图片,结合你现在的理解,画出你心目中的他们,并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 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图画选择,加深学生对两篇小说人物外貌描写的掌握,强化了对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感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的立体丰满。

活动二:言为心声——对话描写(《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

古人云“为心而言”,语言是表达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是人物性格的镜子,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是突出小说主题的重要手段。它对刻画人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环节一:

(一)学生分角色朗读《祝福》中第90段至101段祥林嫂与柳妈的那一段对话,在读的过程中标注重点字词,感受人物形象,体味词语的深刻内涵。

问题预设1: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她笑了”这句话比较疑惑,她为什么在谈到这段往事的时候会“笑”呢?

预设生答:因为在她悲苦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她与贺老六的婚姻是她最为幸福的时光,所以她笑了。

教师追问:她的“笑”中还有什么样的深层内涵?仅仅就是为了表现人物吗?

点拨引导:她的笑声中包含着无尽的可怜、可悲与可叹。正常的结婚生子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再寻常不过,可是对祥林嫂却是短暂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吃人礼教对农村妇女的毒害。

(过渡:祥林嫂的“笑声”让我们辛酸,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青年教师华连卡爽朗的笑声,又让我们无比畅快。她为何而笑?让我们走进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那一段对话。)

学生分角色朗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第19段至33段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这段对话,读完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生答:我们感受到了别里科夫的愚昧保守,柯瓦连科的无比勇敢,新旧势力的正面较量,无比畅快,大快人心!沙皇卫道士最终倒在了新生力量的脚下。胜利了!

教师追问:“套子”真的解除了吗?

点拨预设:我们回到文章的最后一段,“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长久以来沙皇专制统治是顽固的,新生事物刚刚兴起,还是弱小的,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还需要千千万万的“柯瓦连科”站起来,勇敢斗争,击毁“套子”,取得最终的胜利。

环节二:

拓展延伸: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设计意图

此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读思结合,学会质疑,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同时结合当代社会现象,思索自己的人生

活动三:见微知著——细节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实现的,而情节服务于人物形象刻画,一是通过情节所表现得人物的行为方式展示人物性格,二是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请大家标出本单元主要人物的经典镜头(细节)并各选择两处赏析,体会小说中人物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点拨预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第八段对林冲出门买酒时“取、挑、盖、拿、拽、投、踏”等一系列细节动作描写,表现出他谨慎小心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他是准备安心地在草料场度过他的流放生活的,这就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一面。而在《促织》中当成名和村中好事者比斗蟋蟀的时候,成名先后“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大喜”—“骇立愕呼”—“顿足失色”—“益惊喜”,这一连串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成名从无所谓—喜出望外—异常珍惜的内心世界。

篇目

主要人物

细节描写

人物形象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林冲

取、挑、盖、拿、拽、投、踏

小心谨慎

随遇而安

《促织》

成名

“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大喜”—“骇立愕呼”—“顿足失色”—“益惊喜”

无所谓

喜出望外

异常珍惜

既有对于林冲的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伴随着主要人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由林冲的“怒”到“慢”再到“疑”最后到“恨”的变化,反映了林教头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变形记》中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运用内心独白、回忆、幻想、联想等手法突出描写人物变形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反应。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小说描写注重言语、动作的纪实,很少打断情节的连贯性。叙述人物的内在关节与心理动机时,叙述者总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西方小说更多地注重主人公心理状态的体察与反映。

绘制心理曲线图

意图: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个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聚焦在主要人物的细节上,由前面初读文本的情节、人物的梳理到人物细节描写的赏析,是阅读细化的过程。

活动四:——心理描写(《林教头》、《变形记》)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表达出人物的所思所想,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回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环节一: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变形记》的心理描写,写出你的发现。

点拨预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很少

设计意图

此任务旨在引起学生对小说人物描写及情节运行的关注。

环节二:多媒体展示(《水浒传》第六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及托尔斯泰的《复活》片段,体味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不同,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

课堂总结:本单元“套中人”的总结

布置作业

假如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成名或格里高尔5人中的1人或几人穿越时空来到当代中国,他们会有怎样的际遇或表现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一篇800字的小说。在下节课的读书报告会中,分享交流各自的作品,并作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要求:每个读书小组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

设计意图

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学生对小说人物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享的意识和习惯,正确评价和修改他人及自己的作品,提升写人叙事的能力。

板书设计】(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