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朱小娟原创】
(2021-03-10 18:33:57)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设计背景: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观察与批判”。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与故事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任务”建议学生品味小说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在人物与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由此,我设计的学习目标为:)
二、学习任务:
三、学习目标:
1.品行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的正面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2.比较不同的人物手法对人物塑造的不同效果。
三、学习方法:阅读引导法、问题设计法、自主阅读创作法、比较阅读法四、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略)
【设计意图】
活动一:以形传神——外貌描写(《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
外貌描写是正面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作手法,主要是针对人物的音容、体态和服饰的描写,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环节一:比较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的异同,思考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如果两种方式互换,效果会怎样?
点拨预设:《祝福》中鲁迅对于祥林嫂的外貌描写共有四处,除了刻画了其“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寡妇式的装束外,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具体“这个人”的描写,重点描摹了她的眼睛,由“顺着眼”、“直着眼”、“瞪着眼”到最后的“眼珠间或一轮”,脸色由“青黄”到“黄中带黑”无不凸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运行轨迹。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对于别里科夫的描写则是不一样的,他采用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把别里科夫装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类”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形象。
比较 |
祥林嫂 |
别里科夫 |
||||
|
时间 |
外貌 |
性格特征 |
事件 |
外貌 |
性格特征 |
初到鲁镇 |
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又只是顺着眼…… |
|
漫画事件 |
脸色发青…… |
|
|
再到鲁镇 |
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
|
骑车事件 |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
|
|
捐门槛后 |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眼神窈陷下去 |
|
当面交锋 |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
|
|
沦为乞丐 |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 |
|
|
|
|
|
人物 |
受害者 |
迫害者、受害者 |
||||
手法 |
工笔描摹 |
漫画式夸张 |
||||
作者情感 |
同情 |
讽刺 |
(小结:两者具有相似的神态变化,相同的结局,不同的是祥林嫂重在眼睛的刻画,别里科夫突出了其脸色的变化,一个是受害者,另一个既是受害者又是迫害者,写法上一个是工笔式的描摹,一个是漫画式的夸张,各自塑造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两者互换的话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作者人物塑造的匠心,更好地理解人物。并以表格的方式呈现,使学生更加的直观。
环节二:
展示书本中的“祥林嫂”和“别里科夫”的图片,结合你现在的理解,画出你心目中的他们,并阐述理由。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理解, 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图画选择,加深学生对两篇小说人物外貌描写的掌握,强化了对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感知,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更加的立体丰满。
活动二:言为心声——对话描写(《祝福》、《装在套子里的人》)
古人云“为心而言”,语言是表达人们思想和情感的工具,是人物性格的镜子,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是突出小说主题的重要手段。它对刻画人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环节一:
(一)学生分角色朗读《祝福》中第90段至101段祥林嫂与柳妈的那一段对话,在读的过程中标注重点字词,感受人物形象,体味词语的深刻内涵。
问题预设1: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她笑了”这句话比较疑惑,她为什么在谈到这段往事的时候会“笑”呢?
预设生答:因为在她悲苦而又短暂的一生中,她与贺老六的婚姻是她最为幸福的时光,所以她笑了。
教师追问:她的“笑”中还有什么样的深层内涵?仅仅就是为了表现人物吗?
点拨引导:她的笑声中包含着无尽的可怜、可悲与可叹。正常的结婚生子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再寻常不过,可是对祥林嫂却是短暂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根源在于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吃人礼教对农村妇女的毒害。
(过渡:祥林嫂的“笑声”让我们辛酸,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青年教师华连卡爽朗的笑声,又让我们无比畅快。她为何而笑?让我们走进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那一段对话。)
学生分角色朗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第19段至33段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的这段对话,读完你是什么感受?
预设生答:我们感受到了别里科夫的愚昧保守,柯瓦连科的无比勇敢,新旧势力的正面较量,无比畅快,大快人心!沙皇卫道士最终倒在了新生力量的脚下。胜利了!
教师追问:“套子”真的解除了吗?
点拨预设:我们回到文章的最后一段,“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长久以来沙皇专制统治是顽固的,新生事物刚刚兴起,还是弱小的,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还需要千千万万的“柯瓦连科”站起来,勇敢斗争,击毁“套子”,取得最终的胜利。
环节二:
拓展延伸:在我们的人生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设计意图】
此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分角色朗读人物的对话,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读思结合,学会质疑,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同时结合当代社会现象,思索自己的人生。
活动三:见微知著——细节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促织》)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情节的展开来实现的,而情节服务于人物形象刻画,一是通过情节所表现得人物的行为方式展示人物性格,二是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请大家标出本单元主要人物的经典镜头(细节)并各选择两处赏析,体会小说中人物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点拨预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第八段对林冲出门买酒时“取、挑、盖、拿、拽、投、踏”等一系列细节动作描写,表现出他谨慎小心的性格,同时也说明他是准备安心地在草料场度过他的流放生活的,这就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一面。而在《促织》中当成名和村中好事者比斗蟋蟀的时候,成名先后“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大喜”—“骇立愕呼”—“顿足失色”—“益惊喜”,这一连串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成名从无所谓—喜出望外—异常珍惜的内心世界。
篇目 |
主要人物 |
细节描写 |
人物形象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林冲 |
取、挑、盖、拿、拽、投、踏 |
小心谨慎 随遇而安 |
《促织》 |
成名 |
“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大喜”—“骇立愕呼”—“顿足失色”—“益惊喜” |
无所谓 喜出望外 异常珍惜 |
既有对于林冲的直接的心理描写,而是伴随着主要人物情绪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由林冲的“怒”到“慢”再到“疑”最后到“恨”的变化,反映了林教头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义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变形记》中通过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心理——情感流动的过程,运用内心独白、回忆、幻想、联想等手法突出描写人物变形后的内心感受和心理活动,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反应。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小说描写注重言语、动作的纪实,很少打断情节的连贯性。叙述人物的内在关节与心理动机时,叙述者总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西方小说更多地注重主人公心理状态的体察与反映。
绘制心理曲线图
示意图: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个活动的设计旨在让学生聚焦在主要人物的细节上,由前面初读文本的情节、人物的梳理到人物细节描写的赏析,是阅读细化的过程。
活动四:——心理描写(《林教头》、《变形记》)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行的描写,表达出人物的所思所想,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回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环节一: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变形记》的心理描写,写出你的发现。
点拨预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很少
【设计意图】:
此任务旨在引起学生对小说人物描写及情节运行的关注。
环节二:多媒体展示(《水浒传》第六回
课堂总结:本单元“套中人”的总结
【布置作业】
假如祥林嫂、林冲、别里科夫、成名或格里高尔5人中的1人或几人穿越时空来到当代中国,他们会有怎样的际遇或表现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一篇800字的小说。在下节课的读书报告会中,分享交流各自的作品,并作出评价,提出修改意见。要求:每个读书小组推荐一篇最优秀的作品,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
【设计意图】
一方面是为了强化学生对小说人物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分享的意识和习惯,正确评价和修改他人及自己的作品,提升写人叙事的能力。
【板书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