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冬民
朱冬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4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主题单元设计【汤迪原创】

(2020-09-22 18:40:35)

必修上第二单元主题单元设计

单元主题

        劳动光荣

适用年级

        高一

授课人

 

所需时间

7课时

单元内容及学情分析

1、新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常见的以知识传授或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思路,依据课标精神,以学习任务为中心,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灵活设计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在个性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2、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的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3、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接触过一些新闻类文本,能够通过文本的叙述把握客观情况,但是对于作者报道的角度,方法,缺乏深入分析。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

2、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

3、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

 

单元核心任务

   生活中有很多平凡而优秀的劳动者,他们的事迹虽小却也触动我们的心灵,班刊打算出一期专栏,宣扬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请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写一篇人物通讯。

单元教学过程

专题一

学习通讯报道特点,感受劳动者风采,明确劳动的价值

任务概述  

阅读人物通讯,完成导学案,梳理新闻事实;比较三位劳动者身上的共性和个性,了解通讯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风采和品质的写作方式,了解身边的劳动者,完成通讯写作,明确劳动带来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材料和资源

常规资源

新版必修上教材中的三篇人物通讯

补充资源

视频资料:张秉贵甜蜜的事业

学习活动设计

                                 第1-2课时

导语:

有的学校将劳动纳入到了学校课程中,对此你怎么看?( 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很有必要。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因此,学校提倡劳动课程是劳动教育的体现。)

千百年来,人们靠劳动创造世界、创造文明,也将这种美德传承下来。不少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劳动者的故事。

 

活动一:自读梳理

阅读第4课的三篇通讯,完成导学案的内容。

1、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袁隆平研究杂交稻株的阶段。(截止到1997年)

时间

研究内容(发现或困难)

做法(如没有可不写)

例:1961

优异稻株

标记、来年播种

1962

优异稻株长势不好

回到试验田研究、记录、证明

 

有人质疑杂交水稻课题(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

坚持自己观察、开展研究、科研

……

 

 

 

 

 

 

2、阅读《“探界者”钟杨》,完成导学案内容。

参加工作后,钟杨有了多个“身份”,请用平实的语言概括他的身份和对应的工作内容。

身份

工作内容

武汉植物所副所长

用计算机技术研究植物学问题

 

 

 

3、阅读《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完成导学案内容。

请参考第一和第三篇文章的结构,给本文分层并拟定小标题。

 

3课时

活动二:读文本,歌颂劳动者

    1、问题和发现往往是促进研究的推手,而理想和初心则是坚持研究的动力,你能说说袁隆平的初心吗?你有什么看法?

 

参考:

    袁隆平的初心是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的初心是朴素而伟大的,他也确实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改造了自然,创造了价值,实现了他的追求,他是值得我们崇敬的。

18年底,有新闻说杨超越获得“影响中国年度演艺人物”奖项,范冰冰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生命科学奖”的新闻很快就被娱乐八卦新闻湮没。更有甚者,竟然指责袁隆平购买了两部华为手机、在车展摸了一下豪车,还住别墅,有违科学家身份,应该暴毙。不可否认,一些演员包括流量明星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了努力向上的正能量,但是“影响中国”“精神造就”未免太重了些,他们动辄千万的收入未免太高了些,而一些网络喷子,对于真正影响中国的劳动者太缺乏尊重,认为他们本该清苦……所以年轻一代应该认真思考劳动的价值在哪里,如何衡量劳动的价值,什么样的劳动是更值得尊重的等等。

 

    2、钟扬有多个工作身份,课文的标题却是“探界者钟扬”,你能说说“探界者”的含义吗?

    参考:钟扬常年驻守西藏,采集种子,这个地方是植物学研究领域的界点;他的研究要在高海拔的地区进行,这对身体条件差的他来说就是在探寻生命的边界。

 

    3三位劳动者工作领域不同,但是他们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结合文本,说说他们身上的共性和各自的侧重。

参考:共性是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袁隆平教授作为科学工作者他的科研精神是十分突出的,不迷信专家只相信观察和数据;张秉贵身上耐心和热情是十分突出的;钟杨身上的亲力亲为、分秒必争是十分突出的。

 

   4、观看视频(张秉贵甜蜜的事业),直观感受劳动者敬业奉献的风采。

 

   5、本文作者在报道这三个人物时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参考:利用典型事件、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品质,比较注意叙述的层次。

补充:通讯是新闻稿件的一种,它力求用全面深入的方式介绍来龙去脉。

 

    6、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平凡的劳动者?他们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列任务:

   (1)小组合作,拟定一份采访稿,采访一位任何一个行业的劳动者,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典型事例。

   (2)小组合作,筛选你们收集到的事例,分工完成一篇人物通讯。

     要求:文章至少由两个小标题的文段组成;全文语言风格一致;不少于700字;下周上交。

 

      ( 拟用1课时的时间对此项作业进行班级交流分享)

 

 

 

专题二

自读第5课    (1课时)

任务概述  

1. 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

2. 学习文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

3. 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做一名“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教学材料和资源

常规资源

新版必修上教材中第5课

补充资源

阅读《怎样写好新闻评论》、纪录片《大国工匠》

学习活动设计

                                  

导入:

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了系列节目《大国工匠》。节目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劳动者用自己的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不平凡劳动者的成功之路,不是进名牌大学、拿耀眼文凭,而是默默坚守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篇有关“工匠精神”的新闻评论。

补充资料:

1、创作背景:

本文原载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在2016年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一时间,“工匠精神”备受社会关注。国家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方面表示国家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国家鼓励更多企业或个人要有“工匠精神”。

2、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媒体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活动一、自读梳理

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请自读课文,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辨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活动二、自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参考:

    (1)敬业。爱岗敬业是从业者基于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认认真真、尽职尽责的职业精神状态。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敬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2)求精。精益求精就是指已经做得很好了,还要求做得更好。能基业长青的企业,无不是精益求精才获得成功的。

   (3)专注。专注就是内心笃实而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坚持的精神,这是一切“大国工匠”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特质。

   (4)创新。“工匠精神”还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一直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2.现代社会是否还需要坚守“工匠精神”?请说明理由。

    参考:需要

   以企业为例,工匠精神使企业更符合时代需求;工匠精神使产品更精致从而经受住用户挑剔眼光的检验;工匠精神厚植可以使企业气质雍容、活力涌流。

 

   3.系自身或实际谈谈我们如何践行“工匠精神”?

 

   4你还了解哪些体现“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试着为本文补充1-2个事实论据。

   参考:大国工匠事迹

 

作业:

思考本文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考虑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论。

 

专题三

朗诵、鉴赏诗歌(2课时)

任务概述  

1. 感受《芣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2. 感受《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仗工整、率真自然的写作特色。

3. 体察两首诗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教学材料和资源

常规资源

新版必修上教材中第6课

补充资源

《诗经》中的农事诗

学习活动设计

                                     第1、2课时

导入

《淮南子》有一段记载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所谓“邪许”意思如同后来集体劳动中的劳动号子,人们以这种声音来协调动作,统一行动,减轻疲劳,加强效率,这就是诗歌节奏、韵律的起源。因此可以说,诗歌起源于劳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

补充资料:

    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2.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其诗风格淳朴无华,文采稍逊散文。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春秋集解》等。

 

活动一、自读诗歌,疏通诗意。

 

活动二、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两首诗歌中的劳动画面。

 

活动三、比较鉴赏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参考:

 《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唱的手法,直接把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细腻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没有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运用对比、侧面烘托的手法,间接展现

了麦收时节的劳动场景,其乐融融,其中有劳动的艰辛与欢乐,更有对美满幸福生活的自足。

 

活动四、拓展探究

重章叠唱是《诗经》中民间歌谣经常采用的形式,但袁枚曾经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你赞成袁枚的观点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

    观点一:不赞成。《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 ——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韵律婉转,节奏明快,富有民歌情味。

    观点二:赞成。《芣苢》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唱,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这种至为简单的歌谣,难免显得简单重复,缺少诗歌应有的韵味,不值得后人效法。

 

 

教学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